中央政府刺激內需措施層出不窮,包括補貼農民買家電、買汽車、境內旅遊,但仍然不大奏效。
中國人儲蓄習慣良好,據估計,國民銀行存款總額高達數十萬億元,這還未包括沒存入銀行的財富。若老百姓對國家提供各項誘因充分回應,較積極消費,大幅增加內需,相信游刃有餘。
為何國民有儲蓄卻仍不敢貿然消費?原因之一當然是為未知了期的金融海嘯預留足夠儲備,但更重要的,仍是中國人傳統積穀防饑、防病、防老的思想作祟。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國民有更佳的自由幹活、累積財富機會,但社會保障發展卻追不上經濟發展步伐。國企私有化更有可能打破勞動人民的鐵飯碗和退休保障,因此,在職人士也好,個體戶也好,對追求更佳自我保障,絕不比從前鬆懈。
除四萬億元救市措施,推動基建、鼓勵消費,另一愈來愈明顯的政策方向就是進行社會保障建設,包括加強退休、失業、意外、病患等各方面保障,使國民減少後顧之憂,更願意消費。
日前,國務院透露,中央政府在未來三年將投入八千五百億元人民幣,建設全民基礎醫療服務,擴大免費免疫注射範圍,為國民設立統一醫療檔案系統,為防治疾病提供更有利條件。
投放資源搞醫療衞生,本身已是增加內需的項目;國民受國家醫療保障,便有更多餘錢可用,且用得更加安心,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推動消費協同效應。
懶於用腦、喜舊瓶新酒的曾政府不妨「偷橋」,把同一宏觀策略應用於香港,痛改前非,不再以市場為名,企圖削弱市民的醫療及福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