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打主意:粉絲力量大

台灣作家張嬙博士的論文出版成書,叫《粉絲力量大》,書中嘗試分析「超級女聲」2005年度的總冠軍李宇春的粉絲(在網絡上他們自稱是「玉米」,取其跟李宇春的「宇」字諧音的「玉」)追捧偶像的形態,認為粉絲這種集體行為,其實是一種推動經濟的重要動力,因而了解粉絲的行為標準,也可以閱讀一些經濟的風向。

在張小姐的發布會中,她說內地的粉絲都會為自己的團體取一個名字,如《加油!好男兒》的李易峰的粉絲就叫「蜜蜂」,快樂男聲的參賽者吳俊余的粉絲就叫自己做「金魚」。張小姐認為這是中國的特色現象。但看來她沒有留意日本也有類近的狀況,在安室奈美惠於2000年的全盛時期,出現過一些叫自己做「Amu-ra」的安室狂粉,以模仿安室的造型為她們的生活態度。2006年的時候,歌手倖田來未的粉絲,也自稱為「倖田組」。

以「閱讀粉絲」作為自己的學術論文,不是易走的路。因為很多正經八百的學者總覺得這些研究只是滿足個人私欲的研究,大多不夠學術性,對世界的影響雖然大,但也難登所謂學術殿堂。

現代的大學世界,為研究而研究的人多,面向大眾,承傳文化的研究卻少之又少。研究做過後,說出來,大眾又明白,某些人就會把你的論文視為「不夠學術」。因此,現在很多成功的研究者,都是製造「白色垃圾」(White Waste)的專家。

白色垃圾是西方的俚語,意思即是一些世界上只有幾個人明白,卻又不知道對這個世界有甚麼貢獻,卻又被視為「很重要」、「很學術」的研究論文。

如果2012年真的會世界末日,大家應到香港各大學的圖書館,先把這些「白色垃圾」燒掉取暖。

讀\說書人

健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