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90後「詩‧相」唐樓

變奏、拼貼都是當代藝術創作的主調。當「唐樓」這個悠久的歷史符號,落在「90後」的年輕人手中,新的藝術創意就此誕生。兩位中七學生,一男一女,一個寫詩,一個攝影,不但創出他們的「唐樓情意結」變奏,作品更贏得一個大型跨地域創作比賽的獎項。

撰文︰周芷鈺  部分攝影︰黎劍華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

港京滬跨地賽

太古青年藝術坊早前主辦了一個「藝才群起!詩‧相‧感‧秀創作體」青年教育計劃,參加者來自香港、北京及上海的42所中學,有關計劃透過三城實時聯播的工作坊及論壇、專業攝影師及詩人學者的示範作品展,以及最後階段的大型跨地域比賽,提高港京滬青少年對藝術和生活環境的觀察。香港的賽馬會官立中學中七學生蘇珮瑜和趙詠楠,就在219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得「傑出英詩獎」。

詠楠說︰「從來未接觸過英詩,既然有機會就想嘗試一下。在工作坊中,有機會跟內地生一起學習,見識到他們的厲害。工作坊教我們看着照片,想出不同詞彙,串連成一句句,然後慢慢編成一首詩。中文詩有押韻、對比、隱喻,原來英詩也有這類技巧。」詠楠主力寫詩,珮瑜則負責拍照。「我平時喜歡拍攝,很自然就有這組合了。」

學習妥協溝通

為甚麼選擇唐樓作為題材?家住唐樓的珮瑜說,自己對舊式建築物情有獨鍾。「以往自己多數拍攝人物,從未試過拍攝建築物,因為人有感情,比較容易掌握,原來拍攝建築物難度很高。」

「我拍了一堆照片給詠楠選擇,結果他選了我隨意拍下來的一張,就是黃埔街的唐樓照,這張相是Snap Shot,剛巧拍照當日又天陰,影像模糊,所以回家後用Photoshop調校了色調,令感覺強烈一點。」起初兩人意見分歧,珮瑜不想用Snap Shot照片參賽,但詠楠卻認為這張相能給他靈感,寫出來的詩句甚有韻味,於是決定用以參賽,過程中讓珮瑜學懂了跟人合作所需要的溝通和妥協。

鍾情舊式建築

起初只抱着「玩玩吓」的心態,卻贏得獎項,評判稱讚他們的作品意念大膽,皆因大部分參賽者的作品都是關於香港的新式建築物,只有他們以唐樓為題。同樣地,珮瑜說身邊同學們對於舊式建築物都鮮有接觸。

詠楠跟珮瑜不一樣,住的並非唐樓,卻對唐樓有着解不開的情意結。「這張相片給我感覺很強烈,因為我婆婆以前也是住唐樓,就好像照片中那種,每逢周末我都會跟家人到婆婆家中吃晚飯,這張照片的角度,好像我們從婆婆家樓下看上去般,令我回憶起一家人同枱吃飯的情景。」詠楠的婆婆已經搬到新樓,不過回憶依舊在,故此,「The colour of joy will not fade」就成為詩作的主旨。今次比賽給予詠楠很大滿足感,雖然沒有想過要繼續發表英詩作品,但卻提升他對學習英文的興趣,希望能在大學修讀英文系,繼續發展他的興趣和專長。

傑出英詩獎得獎作品—賽馬會官立中學蘇珮瑜、趙詠楠。

Through the matrix of windows,

Smells of cooking filled my nose.

Dinner is ready by the time of sunset.

Once the happiest time we'll never forget.

Retrieving, recalling, reminiscing the days we had.

Memories hide inside the shady frames,

The color of joy will not f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