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向外表示,可考慮退出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轉為穩健或謹慎。此議即引起附和,並分析認為人行上月出其不意加息,正是貨幣政策變調的開端。跟進的資訊揭示了真實玄機:中國的貨幣存量已超過10萬億美元,居全球之首位,貨幣存量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200%。這意味着貨幣政策轉向,並非是前瞻性的調整,而是一項補鑊調整。
按照貨幣學原理,一個經濟體GDP每增長1元價值,央行應供給貨幣1元,超出此數的貨幣供應被視為超發。根據上述數據,貨幣超發已達相當驚人程度,由此可能惹起通脹風險,不能不補這個鑊。有專家認為,新興經濟體由於改革的原因,貨幣供應適度高於GDP增長亦屬合理,但內地超發程度怎麼說都不合理。
數據顯示,去年底內地GDP規模33.54萬億元,與一九七八年的3,645.2億元比較,約為92倍;但同時期廣義貨幣供應去年底達60.62萬億元,是七八年859.45億元的705倍。這個數據揭示的是,貨幣超發並非金融危機時期現象,而是積重難返的問題。
中國長期高增長的航船,可能載浮於貨幣超發的深水之上,金融危機時期更呈失控性增長。難怪官方學者都質疑,貨幣政策已不是「適度寬鬆」,而是「極度寬鬆」。今年央行收緊M2目標,訂增速為17% ,但截至九月底M2增速已達19%,已經算是較貼近目標了。信貸目標更是屢訂屢破,中央制訂的目標一再突破,歷來就未曾成功管好貨幣閘門。
或者可以說,央行政策目標最好要預留空間,想要「穩健」就訂為「緊縮」,執行的結果就是穩健;想要「寬鬆」就訂為「穩健」,執行的結果就是寬鬆。這種鬆易緊難的既成習性,鑑於貨幣超發龐大,央行早就該收緊政策調子了,現在通脹臨門,勢頭洶洶才變調,不無亡羊補牢的意味。
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此龐大的超發貨幣能不能消化,能不能補好這個鑊,是有疑問的。先勿論能否約束好內部,美元氾濫湧入引起的被動超發,就頗疲於應付。因此,有專家預期,中央當下醞釀的措施,將會是貨幣、信貸、利率、匯率全面緊縮。世界銀行已敦促中國再加息,相信利率上調接續有來。
對於經濟失去政策依傍,出現減速的風險怎辦?現有的處置將是緊了貨幣,就放鬆財政。但經驗證明,內地像貨幣鬆易緊難,財政政策就倒了過來,一直是鬆難緊易,不說地方財政本已緊絀,各地政府也不慣過緊日子,中央訂下的財政福利或補貼,到了地方就打了折扣,或者乾脆落空。貨幣與財政易位而行,未必如願,補鑊之舉不可厚望。
Money 18專論
網址:money18.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