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內容多涉及房地產,但多家外資行認為,政府在住宅供應上屬杯水車薪,難以扭轉目前的樓價走向。在目前利率偏低、資金氾濫、熱錢流入的情況下,地產股中線仍被看好。
瑞銀亞洲房地產研究部主管王震宇表示,本港樓價易升難跌,因政府在地產市場干預太多,尤其公屋政策扭曲了市場的供求。他建議將公屋地轉作私人發展,並大幅提高每年私人住宅建屋目標至3.5萬個,而非昨日施政報告所訂的每年2萬個。
星展唯高達證券研究部主管張一鳴認為,港人憂慮內地人來港「掃貨」,「搶高」樓價,施政報告將房地產從投資移民資產類別中剔除,可釋除有關的疑慮,不過,投資移民中投放在房地產的資金,只佔本港樓市總成交額約1%,影響有限。施政報告中提到未來三至四年有6.1萬個一手私人住宅推出,足證本港樓市供應未有斷層。
法巴地產研究部主管兼執行董事張國源認為,投資移民資產剔除地產類別後,對新盤的開價影響較大,因發展商不能再靠內地買家以高價接貨來營造氣氛,料會降低發展商售樓的邊際利潤。對近年積極推銷內地人來港買樓的新地(00016)和恒地(00012)影響會較大。
對於「發水樓」問題,施政報告提議,取消部分樓面寬免和收緊一些樓面寬免上限至10%。摩根士丹利指,目前發展商的土地儲備足夠應付未來四至五年的發展,而新推出土地也會隨着發水樓面減少而價錢下跌,售樓的邊際利潤不變,對地產股的影響有限。
花旗銀行表示,從近期賣地成績看,私人發展商對豪宅興趣較大,政府將會透過市區重建項目,以及西鐵上蓋項目來提供中小型住宅單位。地產業目前基本面不變,短期內地產股股價將會隨熱錢流入而趨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