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金融海嘯,為香港甚至全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失業、投資失敗、破產、企業倒閉及經濟衰退……兩年過後,當陰霾逐漸散去之際,受影響的人回想起當日的點滴,卻發現原來自己上了寶貴的一課。
東方產經網上民調成功訪問逾千名散戶,截至昨晚六時,逾七成人投資仍未翻身,其中近45%人的身家仍蝕三成以上、26%蝕三成或以下;相反,已收復失地、賺三成或以下的僅逾17%,賺三成以上不足12%。金融海嘯的慘痛經歷,令你我記憶猶新。
金融海嘯時股市急挫,導致不少人身家蒸發,從事廣告行業的Kim雖未致於「損手爛腳」,但也難逃蝕錢的命運。她當時買入滙控(00005)、交通銀行(03328)及互太紡織(01382),以後者損失最慘重。
「我在招股價5.35元買入4手互太紡織,金融海嘯時股價一度跌至0.44元,因為對股價前景沒有太大信心,最終忍痛於1.9元賣出,損失近65%。」兩萬多元的投資成本最終只剩下七千多元,對投資經驗不多的Kim來說可算是慘痛經歷。自此,她更曾一度決定不再沾手股市。
今日重新檢視過去,Kim發現投資失敗的主因是對市場認識不深,因當時大部分股份都是盲目跟人買,欠缺個人分析。「我學會妥善分配資金,如預備一半的流動資金或者作物業投資,避免將所有資金投資在股票上。現時我仍會買入股票,但以重磅股為主,因為二、三線股份投資風險高,一下子跌幅可以很大,但反彈卻需較長的時間。」
以滙控為例,Kim在120元買入一手,海嘯時跌至35元再買入一手溝淡,最後回升至70元時賣出,連同之前幾年收取的利息,基本上沒有任何損失。「因相信滙控可升回之前水平,所以趁低吸納,以後也會以這類高息重磅股為投資對象」。
就讀創意媒體學系的阿雪,○八年畢業前以設計工作為目標,雖然第一份工作與理想有出入,但反而避過一劫。「我在金融海嘯前已經找到工作,當時任職大學研究助理,薪酬大約一萬。」然而,工作合約只有一年,○九年七月合約結束後需重新應徵工作,當時金融海嘯的濃霧仍然籠罩着就業市場。結果阿雪在四個月後才找到新的工作。
「七月約滿後去了一個月旅行,回來後幾乎用光所有儲蓄。除了生活費外,更要繳交保險費用,感覺十分徬徨,但幸好仍有兼職維持生計」。等待的日子的確難熬,更無奈的是即使找到了工作,其條件亦十分苛刻。
直到她跟身邊的朋友聊天,發現他們的薪酬亦大約只有7,500元,那時才開始醒覺自己需要降低要求。「我把薪金要求調整至8,000元至9,000元才逐漸有公司邀請我面試」。
在這四個月內,阿雪曾被面試官批評她的作品一文不值,也曾被壓價至只有5,000元薪金,嘗盡了辛酸,她終於在十二月找到網頁設計員的工作。
相對於歐美,香港在金融海嘯中承受的後遺症較少。香港證券學會會長李細燕指,海嘯對本港市場的影響約只有半年,由○八年九月至○九年三月投資客戶約比以往少近兩至三成。
在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及沙士過後,香港人對於危機的應變能力已變得愈來愈強,再加上背靠祖國,股市自去年三月已反彈。「儘管如此,因是次問題主要由衍生品而致,金融業需重新調整,監管制度也變得嚴謹。」
「我們內部也不斷加強監控,如風險控制、孖展額度及了解客戶背景等。基本上現時投資者已恢復投資信心,但須謹記衍生產品的結構複雜,散戶實在不宜隨便投資。」另外,李細燕提醒投資者,歐元區市場的債務危機仍有隱憂,投資者要隨時有應對困難的準備。
至於本港市場未來發展是否完全脫離金融海嘯的陰影?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下,香港將作為離岸中心,未來發展值得憧憬。「這不但對銀行、保險及基金行業有利,證券界的得益也不少,將有助推動股票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