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可算是現代文明社會最重要的燃料。不經不覺,對全球石油供應有舉足輕重影響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已五十歲。
一九六○年只有5個成員國的油組,經過半世紀後,已發展成為一個有12個成員國、佔全球每日石油生產量四成和坐擁全球近六成石油蘊藏量的「卡特爾」(Cartel)組織。然而,為何這12個看似沒有太大關係的國家如隔着大西洋的阿爾及利亞和委內瑞拉會走在一起?原因在於一個「利」字。為了能控制全球每天的產油量,繼而提升價格和利潤,這些石油蘊藏量極為豐富的國家走在一起。
不過,當北海被勘探出蘊藏着豐富的石油後,附近的國家如俄羅斯、挪威等非油組國家便相繼派隊伍開採,油組的領導地位一度受到威脅。
曾經有一段時期,油價穩定地維持在油組滿意的每桶70至80美元。可是,受地緣政治關係緊張和投機性炒賣影響,期油在金融海嘯前曾被炒至每桶147美元;但在金融危機期間卻挫至每桶33美元,迫使油組減產兩成以穩定價格。
隨着全球對氣候暖化的關注和對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愈來愈多意見認為,市場對石油這種污染性的能源需求減少。不過,國際能源機構幹事田中伸男則預期,隨着非油組國產油量下降,未來5年至10年全球對油組的依賴只會有增無減。
展望將來,隨着伊拉克從戰事中逐漸復原,這位「創組」成員若能引入大量外國投資,可望在六年內把產量由現時每日250萬桶大幅提升至1,200萬桶,令全球石油供應更為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