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自香港足球總會上月在《展望2025策略計劃》(新5年計劃)中提出「香港2034計劃」構思,傑志遂推出「尖子計劃」,挑選具潛質及理想的精英年青球員,接受密集式及職業化訓練,培養他們成為未來港隊主力,爭取躋身2034年世盃決賽周。傑志會長伍健在這次訪談中,向記者闡述計劃願景和細節,並期望之後足總,甚至政府可以推出同類計劃。
自「新5年計劃」出台後,「香港2034計劃」備受爭議,足總被批評將目光投放得太遠,更指要在14年內將港隊提升至世盃水平,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作為「2034」倡議者的伍健認為,達成目標的時限長短並非關鍵:「其實做甚麼都要訂立目標,然後全力向目標進發,『2034』是一個目標,能夠達標當然最理想,縱然2034年未能成事,就朝2038年繼續努力!」此外,外界常以香港球員目前的水平不及亞洲其他地區為由,向「2034」大潑冷水,伍健以例子反駁:「2004年德國也被貶為沒落的足球王國,但如何僅花10年時間就能重奪世界盃冠軍,正正是在中、小學培育年青球員。」
他假設,2034年港隊主力球員年齡介乎22至28歲,而他們目前僅是8至14歲的小孩。因此即使這一代當打的球員實力不及日、韓球員,也絕不影響「2034」的推展,反而成功關鍵在於,球圈如何集中資源培育現時仍在就讀中、小學的幼苗。
「成功不能靠僥倖,一定要埋頭苦幹。」伍健以栽種為例,要得到豐收就要有肥沃的土壤、陽光、水分等條件,日、韓等地的足球發展之所以成功,並非幼苗的品種擁有先天優勢,而僅是她們更花心機,願意給予更多營養育苗而已。身為本地球圈一分子,傑志只是盡義務去為香港未來足球發展踏出第一步,因而促成「傑志尖子計劃」的誕生。
「傑志尖子計劃」顧名思義是一項僅面向精英球員的課程,傑志每年會挑選約50名學員,在一隊教練指導下接受系統化、職業程度的訓練,學員們日後可免費使用球會與中大合作提供的運動醫學、營養學等服務。學員在接受傑志一周三課的操練之餘,可繼續參與原球會的訓練和比賽,甚至在比賽中與傑志交鋒。他解釋並不介意「幫人湊仔」,畢竟計劃是為香港足球而做。伍健希望年青球員能透過計劃,接受更多時數的專業訓練,達至「10年1萬小時」的國際指標。
當前球圈受着疫情或經濟不景等諸多因素籠罩下,部分本地球隊傳出來季「唔玩」或「縮皮」,惟傑志反而在逆市下增加投資在「公家嘢」上,伍健笑說:「我們希望傑志能成為香港的『阿積士』,提供許多好球員給其他球會,甚至外國的大球會。」他更大膽預測,本地2006至12年出生的一批新星,潛力甚至超越2014年出戰「亞少盃」的「黃金一代」,配合「尖子計劃」及足總即將推展的超級青年聯賽,能首度打入「亞青盃」決賽周,甚至奧運都並非奢望,而且躋身世界盃決賽周,更絕非只屬幻想!
近年球圈不乏球隊創建與歐洲球會合作的青訓計劃,旨在推薦可造之材到當地受訓,成才後即使球員未能躋身歐洲聯賽,但普遍較容易在高水平的亞洲聯賽落班。然而「傑志尖子計劃」則着重在本地精英培育,成效相對難以保證,會否擔心「吃力不討好」?他回應道:「我們只能做自己能力以內的事,『2034』的目標在眼前,如無人踏出第一步就會寂靜下來,傑志不想這件事發生,所以我們願意去做。」
「在青訓上工作多年,才知道根本無一本『天書』,沒有一種必勝的方法。」伍健認為推動港足發展是需要各方合力,即使各師各法亦無傷大雅,但最重要大家對「香港2034計劃」的目標一致。「我非常欣賞百花齊放,大家不妨思考如何做,每個人都去做,大有大做,小有小做。」
文:黃雋謙 攝:司徒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