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醫學院進行首個以本港華人為對象的最大型研究,發現在108個與藥物有關的基因中,有531個罕見且可能有害的基因變異,幾乎所有香港華人帶有最少一種可能影響用藥效果的罕見基因變異。醫生處方藥物時或需根據不同族群,訂立藥物基因指引,以提升藥效。
基因會影響藥物反應,代謝率較高的病人獲處方常規劑量藥物時,會因藥物比預期更快被分解而藥效不足。而代謝率較低病人,藥物殘留時間較久,在血液中濃度或會達至中毒水平,引致不良藥物反應。
港大團隊透過兩組數據分析,包括最大型的香港華人全外顯子數據,及醫院管理局臨床數據分析與報告系統的匿名藥物處方紀錄。團隊利用全港最大的藥物基因資料庫,鑑定出531個罕見且有害的基因變異,當中96個未曾被基因數據庫記載。而93.6%香港華人帶有最少一個罕見基因變異;幾乎所有(99.6%)香港華人都帶有最少一個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的基因變異。
團隊指,上述基因變異影響36種藥物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而本港每7名本地華人中,就有一人獲處方這些藥物,並估計約23%人受藥物效果影響。當中最受影響的包括常見藥物,例如降血脂藥「辛伐他汀」、抗血小板藥「氯吡多」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
不過,現行的藥物基因測試只會在處方高風險藥物,或出現不良藥物反應時,才會研究患者的基因影響。團隊建議採取主動測試,在每次處方藥物前,根據病人的基因檔案分析,為臨床應用提供調節劑量或改變用藥的處方指引,有望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提升用藥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