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據香港大學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本地有高達六成的院舍長者正面對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有機會要進食粉餐及糊餐。惟糊餐的形狀和賣相欠佳,令不少長者失去食欲。有社企開辦軟餐班,希望研究出具本地特色的軟餐取代糊餐及推動相關文化,為銀髮族的飲食帶來革命。
「我爸爸好鍾意食嘢,佢都知道自己嘅病情,所以會堅持食,不過想食又食唔到就更加慘。」謝小姐的爸爸數年前因為第二次中風而變得吞嚥因難,至今年更需要進食糊餐。
謝指糊餐的形狀及外貌較為遜色,很希望能夠煮一頓家常便飯,和父親共進晚餐,但可惜本地軟餐的資訊不足,加上網上甚少有人分享製作流程,令她無從入手。她指參加軟餐班令她加深對軟餐的理解,有信心可以炮製出各式食物予爸爸享用,「例如月餅呢啲節日食品,都可以畀佢試到,真係唔使多,但可以感受到個氣氛。」
「有時煮咗啲惹味嘅餸,啲公公婆婆又會特別好食欲!」另一位參加者徐先生任職安老院,眼見院舍內很多老人家因為體弱,無法進食自己喜愛的食物,受到上司的鼓勵下決定參加軟餐班,希望增值自己,煮出一手好餸菜,哄哄院友,「如果佢哋食得開心,我哋都會開心。」
軟餐的製作過程並不繁複,更可因應食家的身體狀況調整食物的軟硬度,只要將已煮熟的食材連同軟餐粉加入攪拌機,再經過加熱成流質,然後倒入模具至凝固,即可完成。雖然軟餐製作過程簡單,卻考驗廚師的心思,事先要計算水、食物及軟餐粉的分量,亦要考慮擺盤。
「點解會有啲長者唔肯食糊餐呢?因為糊餐嘅質感係好流質、顏色亦好唔吸引,咁有時長者食完都唔知自己食緊啲咩,但軟餐可以做番個形狀同質感出嚟。」推廣軟餐的社企網上平台「軟餐俠」廚師及軟餐顧問馬永成接觸軟餐已有5年,他憶述早年在日本旅行時,發現當地的軟餐文化已很完善,直到自己有家人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才決心鑽研。他立志在香港繼續推廣軟餐,除了幫助長者外,更盼幫到將來的自己,「我又唔會覺得呢件係一件好自豪嘅事,畢竟大家都會有老嘅一日,更多係因為想趁住年輕有時間時行多一步,希望可以帶大家喺呢個方向探索多啲」。圖/文:甘偉倫、李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