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港曾引入大批台灣相思樹 老化遭取代

從樹木歷史看都市的變遷,不失為一個新角度。50年代,人們大量砍伐樹木,加上本地發展大量基建,導致有大量人工斜坡沒有植物覆蓋,故殖民地政府便引入大批台灣相思樹,貪其粗生粗養,即使在惡劣生長環境下,也能長得高、長得快。

廢棄樹枝亦可製小擺設

惟現存的台灣相思樹大都已屆50、60歲,開始老化,增加倒塌風險,故政府於2016年推行「斜坡植林優化計劃」,取替年老的台灣相思樹。

「台灣相思樹喺戰後先大規模種植,可以話係陪伴我哋走過風風雨雨嘅老朋友。」Ricci希望在這位老朋友生命的尾聲,能夠將其改造成為一個個座枱鐘,取名「相思風雨鐘」。他指,很多人回收樹木時,只會聚焦主幹,因為主幹能夠造成大型家具,但他同時希望利用樹枝部分製成小擺設,讓更多人可以感受本地木材背後的情懷。一如相思木鐘,除了感恩樹木的付出、望延續它們的生命外,更盼將祝福帶給每一個有緣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