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疫禍起漏洞多 補鑊愧向濠江學

新冠肺炎在港第三波爆疫的感染數字昨再創新高,確診個案高達五十二宗,分別有四十一宗本地及十一宗輸入個案。本地確診中有二十一宗與連日來感染群組相關連,廿宗源頭不明,反映出社區的隱形傳播鏈陸續擴大傳染力,病毒遍地開花,成為未來本地大爆疫的炸彈。

特區政府昨晚加推多項包括管制食肆人流、高風險地區來港人士登機需持健康證明、關閉消費娛樂處所及夜店、乘公共交通工具必須佩戴口罩及增加檢測數目等措施,期望堵截疫症擴散,但針對性仍受質疑。

特區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的表現,從開始至今都為人詬病,過程中犯下包括反應緩慢、議而不決、欠缺針對、漠視短視及畏首畏尾等多種錯誤,禍延今天市民承受疫症的威脅一日比一日嚴重,至今累計確診一千五百二十二宗,為何到今天才推出新管制措施,早點決定就少一日病毒傳播,在時間掌握上難免再受批評。

傳染病專家曾多番提醒,第三波爆疫的主因,一是本港病毒檢測數量嚴重不足,無法找出病毒隱形傳播鏈;二是香港邊境檢疫措施漏洞;三是政府六月中放寬禁聚令,一下子放得太鬆,防疫態度鬆懈,埋下社區爆疫的伏線。

新增措施要求高風險地區來港人士需提交健康證明才准登機,但沒有完全填補邊境檢疫的漏洞。現行規例對由海外抵港的九類包括機組、船務及政府人員的香港居民,豁免檢疫入境,近期輸入個案中,有確診的機組人員及海員成為傳播者,新做法未能解釋能否堵塞這個危機。

政府至今仍然無法實現每日七千五百個病毒檢測的目標,六月份平均每日不足四千個,雖然當局昨晚宣布提高公營機構檢測量至每日七千至八千個,但達標日子要到下個月,在疫症不斷在社區爆發下,檢測工作遲遲追不上抗疫所需,欠缺針對效力,試問怎能應對疫禍。

特區政府抗疫不濟及效果不彰,與澳門相比較就醜態畢露。澳門當局眼見香港爆疫日趨嚴重,即時決定推出針對措施,為保障乘客及工作人員安全,由昨午十二時起,所有乘坐「金巴」經港珠澳大橋由香港入境澳門的乘客,登車前必須出示七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另亦宣布今日上午六時起,所有由澳門出發客船和飛機的乘客,必須出示七日內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始能登機上船。兩項措施完全對準疫源打擊及預防,高效率且針對性強。澳門抗疫成功,昨晚宣布居民明起入粵不需隔離十四天。

措施強制佩戴口罩只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眾場所不受管制遺下傳播危機。食肆晚上六時至翌晨五時禁止堂食,但最多光顧食肆的時間是午膳,播疫風險仍高。新管制全部實施七天再檢討,是從甚麼基礎得來的定義?是否七日後,疫情轉為平穩又再放寬管制?做法是否過於短視?這豈非與當局強調需要長期抗疫背道而馳。

今次政府推出的抗疫措施有急就章及半桶水之嫌,當局有必要審視最新疫情,盡早檢討及補充所提出的抗疫管制措施,必須要達到快、狠及準的效果,市民不是要政府應酬式的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