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重視港元

美國要金融制裁中國內地或香港,主要是從國際收支結算系統的SWIFT入手。不過該系統並非全美元運作,美元佔的比重目前是百分之四十左右。在歐債危機、歐洲難民危機前,美元佔百分之二十左右,歐元約佔百分之四十。因歐洲的危機(美國策動),美元與歐元的比重互換,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後,歐元的比重從約百分之二十回升十個百分點以上,逼近美元的比重。該系統代表即時的市場運作,與儲備貨幣的用途不同,後者美元可長期維持高達百分之六十的比重,代表歷史因素,對市場的作用與影響比不上SWIFT系統裏的比重。

在SWIFT系統裏,美國最大的操控點是美元。即使循系統的資料可查緝使用非美元交易,美國亦不易阻礙禁制非美元的交易。當美元佔系統的比重低的話,美國利用系統來制裁中國的能力也相對下降。因此,去美元化的最有效方法是以歐元化來替代美元,借助歐元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實力來逼壓美元和美國。

系統中也包括人民幣的交易,但規模比重小,今年五月的比重為百分之一點二二,與美元歐元相差極大。在貿易金融方面,人民幣雖佔第三位,也僅百分之一點九,美元佔百分之八十七。作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人民幣結算比重這麼低,實際反映中國政府與企業還是偏向於美元,沒有積極開拓非美元的交易結算。不過,在國際收支結算總額中,人民幣居第八位,港幣卻是第九位,遠勝新加坡元等。人民幣加港幣便是百分之二點一六,與居第五位的加拿大元相等,前面則是美元、歐元、日圓、英鎊,實力還是不足,卻因港幣而使中國影響增強不小。

在國際金融方面,港幣長期在東亞、東南亞地區舉足輕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因此是全球四大金融中心,港幣依從中國內地銀本位制而不是英鎊的金本位制。近百年裏,香港幾經政治變動,港幣影響力還不是新加坡元等所可比,此所以在回歸前,香港一度成為日本的離岸金融中心。

在中美新冷戰中,中國要開拓空間,不但人民幣國際化,港幣也應進一步在東亞、東南亞區域化。憑藉與美元掛鈎,可成為中國金融中應對美元體系的部分,輔助人民幣的國際化與去美元化。回歸以來,內地只是消極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並未積極協助香港在金融體制方面進一步建設,致香港開始落後於新加坡。原因表面上是港人治港,實際上是內地不重視香港金融中心在中國發展的作用和可能貢獻,沒有把香港放在中國發展的大戰略中。在美國壓迫下,或許應重新審視港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