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昨驅低端人口 今禁地攤經濟

最近這段時間,內地最熱門的詞,非「地攤經濟」莫屬。先是政府大張旗鼓號召「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但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出現了大反轉。京滬帶頭明令禁止,各間央媒大潑冷水。朝令夕改,百姓無所適從。

固然,地攤經濟有其缺點和問題。比如,可能會影響環境衞生,造成交通擁堵等。北京就是以此為由,予以封禁。其次,對於地攤經濟的作用也不應肆意誇大,陷入「大躍進」式的思維,蜂擁而上。畢竟,要真正提振經濟,製造業、技術創新等才是主力軍,地攤則相當於游擊隊。如果將地攤經濟作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那無異是一部「抗疫神劇」。

然而,在當前疫情陰霾密布、經濟舉步維艱之際,地攤經濟卻實在不亞於救命稻草。就業是民生之本。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斷裂,大量中小企業訂單歸零,工人失業,嗷嗷待哺。而這部分人正是生活最艱難、就業最不易的困難群體。地攤經濟門檻低、成本低,是窮人餬口保命的及時雨。但凡能擺攤烤肉串、賣茶蛋,一家老小就不至於衣食無着,不至於為孩子的學費發愁。

但在某些官老爺的眼中,地攤就是低端產業,必須叫停。就像幾年前的「低端人口」那樣,必須驅逐。否則,就會有損國際大都市的臉面。殊不知,大都市如今高樓林立、通衢大道的光鮮,正是無數「低端人口」用自己的青春血汗建造而成的。城市,是市民們的共同家園,而不是官員私產和充大頭的工具。有句俗語叫作:「死撐面子活受罪。」如今卻是官員死撐面子,讓老百姓活受罪。

硬性維穩 因噎廢食

地攤並非經濟支柱,但卻是兜底的保障網,是撐過難關的擺渡船。一九七八年,胡耀邦廢除了毛時代的上山下鄉,允許知識青年返回城市。短短幾年,一千多萬知青返城。而當時剛剛走出文革的中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根本沒有崗位接納如此多人。於是乎,大街小巷的地攤興起,不僅解決了大量就業,穩定了社會,而且成為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至於地攤經濟給環境、交通等會帶來的影響,需要放在城市管理大局中進行動態解決,辦法總比困難多。抱守「硬性維穩」的思維一刀切,豈非因噎廢食?不僅是懶政,簡直是惡政。面對經濟滑坡,高層仍舊強調今年要決勝脫貧攻堅。地攤經濟恰恰是貧困人口自力更生的重要方法,捨此良策不用,卻強調政府扶貧,豈非南轅北轍?非蠢即壞。

朱軾是清朝康乾年間的儒學名臣,擔任浙江巡撫時,一心要實現「堯舜之治」,按照古制之儀教化士民,禁止燈棚、水嬉、遊山、聽戲諸事,實際上也是打造「高端城市」。然而那些抬轎、賣漿、市餅的小民,紛紛歇業破產,民怨沸騰,社會秩序反而更亂。等到朱軾調離,李衞繼任,「不禁妓女,不擒樗蒲,不廢茶坊酒肆」,「一切聽從民便,歌舞太平,細民頌禱」。自命飽讀聖賢書的朱軾,口碑反不如捐官出身的李衞。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