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風乾雀糞或帶菌分泌物傳播的鸚鵡熱感染個案再度創出新高。本港去年全年錄得廿二宗鸚鵡熱呈報個案,是自○八年該病列入法定呈報傳染病以來有紀錄最多。衞生防護中心指全部屬散發個案,未發現大規模爆發情況。有傳染病專家指出,不少個案未有雀鳥接觸史仍中招,是因為雀鳥飛行時羽毛揚起的塵亦可帶菌,散播空氣中不慎吸入足以致病。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去年錄得的廿二宗個案,病人年齡介乎卅七至八十六歲,當中超過一半人本身有長期病患。全部個案的患者已經康復,但有四名患者曾需入住深切治療部。此四宗個案中,有三人併發肺炎,除了其中一人家中有養鸚鵡外,其餘三人均表示於潛伏期間沒有雀鳥接觸史,感染途徑不明。
防護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約一半屬本地個案,所有錄得的個案全部屬散發個案,至今未發現有流行病學關連,中心會繼續密切監察鸚鵡熱個案的情況;而本港前年則錄得十七宗鸚鵡熱感染個案。中心指出,鸚鵡熱較常見病徵包括發燒、發冷、頭痛、乾咳、肌肉疼痛及氣喘,嚴重個案會引致肺炎、腦炎、心肌炎、肝炎及敗血症等。
勿以為鸚鵡熱只有鸚鵡才會播菌,其實所有鳥類均有機會將此病傳染給人類,但以鸚鵡、葵花鸚鵡、長尾小鸚鵡、金剛鸚鵡等寵物鳥和火雞與鴨等家禽,較為常見,看似健康的雀鳥亦可能帶菌。中心指出,患者一般透過吸入帶病禽鳥已風乾的排泄物、呼吸分泌物或羽毛塵內的鸚鵡熱衣原體而感染,但通常不會人傳人。
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表示,鸚鵡熱個案創新高,但暫未見到有流行病學關連,估計個案上升與群組爆發無關,有可能是多了人養鸚鵡。他又指輕微個案症狀與一般呼吸道病徵相似,容易漏診,醫生處方普通抗生素後可能已痊愈,未必會去到種菌化驗一步,因此呈報個案有機會被低估。
梁亦表示,未必一定要直接接觸鸚鵡才會感染,估計不少個案是誤中由鸚鵡振動翅膀時揚起的病菌而發病,此病可說是難以預防,但是否致病需視乎本身抵抗力、接觸病菌劑量而定。梁建議養鸚鵡的市民清潔鳥籠時,盡量勿用掃把或吸塵機,這些都有機會揚起帶菌塵埃,建議可用濕毛巾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