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中國與美國磋商的貿易初階協議又生暗湧,兩國領袖本來盛傳會在十一月中、然後是十二月會面並簽署階段性協議文本,近日發展令這個可能性大減,而且,美國參議院、眾議院先後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特朗普若大筆一揮簽署法案的話,中美關係恐更難言和,大氣候變化對香港已陷入苟延殘喘的黑暴小漩渦有何影響呢?
法案通過了,它到底有多大作用是關鍵。根據目前的立法程序,這條法案現在還停留在一張包裝紙式的表面作用階段。距離美國行政機構可憑此執法、制裁香港政商人士還欠不少步驟,白宮的後續行動是關鍵。
就算真的落實了,影響大嗎?有人說,本港政界、高官們有多少海外資產放在美國呢?不會太多。尤其是有民政事務局前局長何志平、華為孟晚舟事件的前科之鑑,政商界對踏足美國、加拿大已有不少戒心,加上這個如包裝紙般的法案,香港建制派早已自動吹起禁美號。
嚇唬作用不大,但對本地黑暴卻有鼓勵作用,法案通過當天,被佔據的理工大學立即飄起了美國旗,街頭活動也有人持美國旗的紙張搖晃,彷彿認為「美國爸爸」依然在呵護中。這是自欺欺人,還是聊作自慰,清醒理智的人很難明白。
不過,真正獲美國各渠道資金援助的本地政黨、工會甚至教會團體,全部不見打鑼打鼓宣傳叫好,按理他們應借這事好好宣傳一番,宣示美國站在他們一邊才是,但各大黨自動封嘴、自動噤聲,是主子有令嗎?還是選舉在即,有人怕靠攏美國,反惹選民痛恨呢?值得探究。
其實美國政界推動這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戲時,提交參議院時還有小插曲,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共和黨的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曾建議推遲全院投票,其後又輕輕放其闖關,這代表甚麼?執政黨高層有保留,如今白宮接了火棒,一切交特朗普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