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發表至今,劣評如潮可謂歷朝所未見,最新民調顯示,近七成市民認為施政報告重中之重的放寬按揭措施只會增加負資產風險。事實證明,特首林鄭月娥自詡「引入新思維」的房策不得民心,解決房屋問題還須回到基本步,從增加公屋供應入手。
在政治暴亂未了之下,林鄭以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向發展商收地建屋,以及讓首置人士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買樓,就能平息民憤,殊不知這些花拳繡腿根本未能對症下藥。收回土地固然被批評為不尊重私人產業、小覷收地阻力;放寬按揭更變相令銀行的壓力測試機制形同虛設,增加斷供及負資產風險,資產泡沫一旦爆破,勢必危及金融體系。近六成受訪者對施政報告感到「非常不滿意」及「不滿意」,大部分人批評無助上車,而且沒有回應社會問題,不可謂不公允。
別看林鄭提出的房策名堂多多,又是放寬按揭,又是綠置居、首置盤,還有過渡屋等等,但如何增加土地供應卻莫衷一是,說來說去只有引用《收回土地條例》一途。觀乎代表地產業界的立法會議員怒斥此舉是向發展商開刀,可見既得利益集團對此相當不滿。另外,林鄭將新落成公屋改為綠置居發售,變相令公屋供應封頂,惠及的只是公屋富戶,沒有解決最基層上樓難的問題。相對於逾廿五萬宗公屋申請,平均上樓時間高達五點四年,港府盲目以置業為主導,未來公屋輪候時間肯定只會進一步惡化。
至於過渡屋,目前全港只有數百個此類單位,相對於龐大的公屋輪候大軍及劏房戶,連杯水車薪也談不上。而且過渡屋最大的問題是居住年期過短,租戶往往未能過渡上公屋已要搬走。昨日有發展商擬借出元朗一幅逾四十萬呎棕地予港府興建過渡屋,出發點不是不好,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無人會做蝕本生意,港府須斥巨資興建並提供交通配套等設施,並有借用年期限制,無異於貼錢為發展商將生地變成熟地,難怪惹來官商勾結的嫌疑。
如此種種,皆證明港府捨正道而弗由,一味挖東牆補西牆,公屋供應始終沒有增加。而藉着放寬按揭過度托市,以為助人上車,到頭來令樓市更加瘋狂。社會退而求其次,要求港府推出租津及租管,奈何高官議而不決,不是說此舉推高租金,就是說制訂政策需時,總之就是不想做。在這樣的情況下,房屋死結無法可解又何足為奇?
說到底,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房屋問題增加供應解決。一方面,港府必須正視現在面對的是顏色革命,治亂世只能用重典;另一方面,解決房屋問題沒有捷徑可走,尤其是香港貧富懸殊嚴重,有能力置業的只佔少數,增建公營房屋才是正途,與其同發展商勾勾搭搭,不如加快發展荒廢官地。大埔富善邨附近就有一塊官地丟空二十年,若用來興建公屋,起碼可提供數千單位,本報提出此議多年,為何港府置若罔聞?
勿謂言之不預,香港已陷入經濟衰退,失業暴潮很快湧現,輪候公屋人數肯定有增無減。港府繼續敷衍塞責,民憤之火勢必燒遍各階層,成為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