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名城衰亡的稀奇案例

無論反修例之亂能否平定,有人認為香港已不能回頭,會從此沉淪下去。果真如是,將來香江衰敗過程勢必會成為史學界的有趣話題,讓後人竊笑。

歷史上大城市由盛轉衰的例子不知凡幾,但大都有不得已的理由,有的受外敵入侵,有的為天災所害,有的因暴君而起,有的是受外圍經濟環境拖累。

假設五百年後有歷史學家要撰寫這一段香港衰亡史,發覺盛極而衰的轉捩點是在二○一九年。他們爬羅剔抉,尋找原因,首先看看東方之珠是否被外敵入侵,一查之下,發覺祖國兵強馬壯,維港兩岸固若金湯,香港之衰跟歷史上眾多名城不同,與兵禍全然無關。

那是因為天災嗎?也不是。二○一八年香港即使遭受了一場史上罕有的颱風,卻沒有造成任何人命損失,獅子山下是世上少有的福地。特區的管治班子不特別出色,但距離暴君的標準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政府坐擁金山銀山,修例之爭爆發前,近乎全民就業,遊客多得擠不下,外圍經濟再亂,也動不了此地的筋骨。

過去一切大城市衰落的原因,在香港身上幾乎都找不到痕迹,於是歷史學家再細查,發覺二○一九年之亂是源於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由和平示威演變成暴亂,此後愈演愈烈,終至不可收拾、全港「攬炒」。

初時,歷史學家滿以為是管治者蠻執,堅拒撤回修訂案,才致局面無可挽回。但是史料清晰記載,修訂案推出後不久便即撤銷,新例從未實施過。文獻中寫着,示威者認為警察在平亂時表現殘暴,故要誓死抗爭云云。然而史學家發覺,亂事爆發後約四個月內,沒有一名示威者是在警方平亂過程中喪命的,雙方只是互有損傷。單為這個理由,香港人卻把大好的城市搞垮,這個案例委實稀有難得,是歷史上所有名城衰亡原因中,最傻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