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革命衞隊早前在霍爾木茲海峽扣查掛英國旗的油輪「史丹納帝國號」,不僅令區內局勢進一步升溫,更凸顯國際商業船舶登記制度一直存在的漏洞。
「史丹納帝國號」由一間瑞典公司擁有,按道理並非伊朗當局針對的對象,但伊方「認旗不認人」,結果還是悍然出手扣查。而更弔詭的是,船上二十三名水手當中,連一個英國人或瑞典人也沒有,而是分別來自俄羅斯、拉脫維亞、菲律賓和印度。這些國家要麼在伊朗核問題上中立,要麼像俄羅斯那樣跟伊朗友好 (俄、伊海軍將於短期內在波斯灣地區舉行聯合軍演),遭此「池魚之殃」,也算無奈。
自油輪被扣押後,英國政府被指態度軟弱,有分析指是因為英國執政保守黨當時正忙於選舉新黨魁,分散了精力;亦有分析指英國海軍近年來經費不斷被削減,以致保護商船「有心無力」。但無可否認的是,油輪並非英資公司擁用,加上船上人員不是本國國民,倫敦當局沒有那麼「上心」,亦屬情理之中。
有航運業界資深人士指出,業內有所謂「權宜船旗」(Flag of convenience)的慣例,意即船公司或船主將其名下船舶,在規管制度較為寬鬆的國家進行登記,從而降低成本。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全球船舶登記最多的三個國家依次為巴拿馬、馬紹爾群島和非洲的利比里亞,三個國家實際擁有的船隻不足二百艘,卻佔全球登記船舶噸位約四成。反觀希臘、日本等航運大國,在該國登記的船舶數量卻遠低於實際數字,反映不少船主利用了「權宜船旗」賦予的便利。
事實上,單是巴拿馬一國,懸掛該國國旗商船的數字便多於中國和美國相加的總和。這主要得益於巴國寬鬆的管理制度,船主基本上只需在網上繳交低廉費用,且毋須向巴拿馬政府交利得稅,自然大受歡迎。時至今日,吸引外國商船登記在自己國家名下,已在全球形成商機龐大的市場。有報道指,商船「改換門庭」非常方便,別說啟航前,即使在航行途中也可以進行,監管之疏漏可見一斑。
儘管根據聯合國相關規定,船舶跟登記的國家必須有「實際聯繫」,惟沒有得到嚴格落實。去年便發生一宗「有趣」的新聞,正在海上執行任務的解放軍東海艦隊濟南艦,在溫州外海救起蒙古籍貨船上兩名遇險船員。眾所周知,蒙古國乃是內陸國家,本身並沒有海岸線,何來商船?說穿了,就是蒙古國為賺外匯「出售」國旗使用權。
這種情況下,船員權益難免被犧牲。上述小國都有共通點,就是行政管理能力低下,特別在勞工保障方面形同虛設。有國際工會組織數年前投訴,巴拿馬籍船上有女船員工業意外身亡,該船並沒按規定將遺體送到最近的港口,而是用凍櫃裝着屍身繼續航行兩周之多。
當然,銅板總有兩面,背靠大國也有背靠大國的好處。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就有不少科威特船隻掛上美國或英國旗,以尋求保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瑞典的「史丹納帝國號」掛上英國旗,反而「無辜」落入伊朗當局之手,不可謂不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