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康署玩數字遊戲 打擊救生員士氣

踏入泳季高峰期,泳客增多,有公眾泳池高峰期逾百泳客游泳,惟現時救生員人手長期不足,泳客安全備受關注。然而當局公布的拯救數字偏低,有救生員工會踢爆康文署大玩數字遊戲,試圖掩蓋真正救援情況,嚴重打擊救生員士氣。反觀外國近年引入溺水偵測系統,以新科技支援救生員工作,避免救生員因燈光或天氣出現拯救盲點,工會亦贊同系統可作最後防線加強泳客安全,惟該署未有引入新科技的時間表,立法會議員促引入科技之餘亦要改善人手不足問題。

公眾泳池救生員人手荒為人詬病多時,根據康文署最新數字,截至今年七月,有一千八百零三名救生員在泳池及泳灘工作,在季節性救生員方面,高峰期需聘用逾八百名季節性救生員加強救生服務,該署尚欠逾二百人手,令人關注救生員能否「一眼關七」。

拯救當「施援手」被指無理

按照康文署的「特別事故數字」紀錄,公眾泳池近三年每年平均只有約四十至五十宗「拯救事件」,而「溺斃事件」就有四宗,數字偏低。但原來當局將事故分為四大類,除上述兩項事件分類外,尚有「施以援手事件」及「意外事件」,後者是指不涉及游泳的受傷事件;前者是指一切不在「拯救事件」之內的水中救援事件,該數字卻一直高企,去年有六百五十宗,一六年更有近千宗。

香港政府拯溺員總工會主席鄧子安直指,救生員每年都有近千次拯救工作,惟當局將大部分行動納入「施以援手事件」,意圖將數字壓低,營造救生員工作量不多,甚至毋須增加人手的錯覺。有關問題早前亦曾被申訴專員公署點名批評,要求詳細解釋相關定義。記者向康文署查詢後獲回覆指,施以援手事件的例子包括向泳客拋出救生圈等預防性救生援助,與拯救事件有分別,並不適宜統一。

工會倡裝溺水偵測破盲點

「我哋唔拋個救生圈畀佢(泳客)咪一樣會遇溺,咁樣都唔係拯救?」鄧直斥該署無理,並稱救生中包括為遇溺者提供救生圈或竹竿協助其上岸,而救生員每次行動都必須「動員」,故當局稱拋救生圈不屬拯救實在可笑,促當局取消施以援手項目,並將水中拯救分類為「需要送院」及「毋須送院」兩項,讓公眾了解救生員的拯救工作。

此外,當局硬件支援上亦未見突破。室內泳池在燈光照射下會有反光面,室外泳池就因陽光熾烈影響救生員的判斷,或會出現救援盲點。到觀塘游泳池暢泳的陳小姐指,泳池高峰期逼滿逾百名泳客,一個主池只有兩名救生員當值,對水面及泳客監察現盲點不足為奇,「喺救生員個座位下面已經睇唔到啦!」

針對相關盲點,多個國家已在公眾泳池安裝溺水偵測系統,本港多間學校,包括大埔一間小學本月亦已裝設。有關系統代理商銷售董事馮慶銓指,系統以八組紅外線及影像高空鏡頭全程追蹤每個泳客,一旦發現有泳客懷疑遇溺或沉在水底不動,系統會在十秒後發出警報,並透過顯示屏告知救生員位置以作救援。而新加坡將在二十八個公眾泳池安裝系統,並於試用期間,偵測有泳客遇溺昏迷,最終救回他一命。

港九拯溺員工會副主席胡啟榮指,工會對引入高科技協助救援工作持開放態度,政府可在一個泳池進行測試,強調對市民具裨益的方案並不抗拒,惟最重要是系統穩定及發揮作用。

議員促清楚劃分救援工作

立法會議員何啟明指,不接受康文署將救援工作當作如問路般瑣碎事宜,應檢討及清楚劃分。至於引入高科技協助救援是其中一個加強保障泳客的方法,惟最重要是針對人手不足的情況對症下藥,才可提升整體救援質素。

康文署發言人指,正積極研究視頻分析系統的成效及採用於公眾泳池的可行性,密切留意市場上創新科技的發展,以助提升泳池泳灘的救生服務,惟現階段未有任何引入系統的時間表。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