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奇怪新聞,有一尾鯨魚被發現暴斃在亞馬遜河流水域,死了。在海中稱霸的鯨魚枉死在河床上,因為去錯地方。
醫療也是一樣,去錯地方找錯人,同樣會死人的。最近鬧得熱烘烘的政府醫療券就是一例。長者有病時,可能會貪方便,就手就去,筆者作為專科眼科醫生,見過不下數十個老友記,在發現眼矇矓時,用醫療券去看視光師,花光醫療券去配一副數千元的漸進鏡,到頭來始發現是白內障,又要再做手術,而手術後又要再配眼鏡,又是一筆使費。
醫療券本身的定位是讓長者主動找醫生檢查身體,避免急症室被濫用。年過65歲的長者除了眼睛度數問題外,一定要排除白內障、青光眼或黃斑點病變等老人眼疾,所以眼矇要找眼科醫生,才能確定問題的成因。一般私家眼科醫生的收費也是數百至千多元,毋須像公立醫院般輪候超過一年,通常一個星期之內可以就診,這不是比配一副不中用的眼鏡更對嗎?
對於弱勢社群,坊間也有很多慈善機構,例如睛彩慈善基金及香港盲人輔導會等,會提供白內障手術的資助。即使不用醫療券,社區上也有很多資源可以善用。筆者的媽媽最近就在政府的長者健康中心提供的肺X光片普查中,發現有肺癌,幸好只是第一期,可以及早用手術切除。
除了醫療券,老有所醫的社區流動診所也為很多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及早診治。如果長者可以利用手上的資源,如醫療券,並配合社區上的醫療服務,在香港這個富裕的社會是能夠得到及早的診治。我們要知道有這些資源,善加利用及早治療,找對的人做對的事情,便可避免如那條枉死在亞馬遜河的鯨魚一樣,死得不明不白。
眼科專科醫生 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