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水域魚類近400種

本港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一個國際海洋保育組織在港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水底調查計劃,成功記錄近四百個魚類品種,並在香港水域發現至少廿二個魚類新品種。調查同時發現,東平洲及果洲有近一百五十個珊瑚魚品種,火石洲也發現兩百多種,建議當局優先考慮在這些地方落實海洋保護區。該組織將整合調查所得的數據及資料,推出全港首個本港專屬的網上珊瑚魚資料庫,讓更多市民了解水底世界的面貌及多樣性。

這項「114°E香港珊瑚魚調查計劃」,由國際海洋保育組織BLOOM Association香港分會(BLOOM香港)在一四年推行,該計劃透過一百名義工組成的潛水團隊,於香港東面水域進行近三千個小時的水底調查工作,成功記錄近四百個魚類品種,還發現至少廿二種在香港沒有官方記錄的魚類品種,當中包括體形細小的印度細喉盤魚,以及經常把身體埋在沙泥中的帶(魚尉),這些魚類品種有機會因習性問題被匿蹤,因此沒有正式記錄。

具生態價值 瀕危物種可存

調查同時發現包括蘇眉、香港紅斑、大海馬等在本港甚為罕見的瀕危魚類品種。據記錄,香港水域上次發現蘇眉已是至少十年前,反映本港水域有其生態價值,瀕危物種亦能夠在此生存。

建香港網上珊瑚魚資料庫

BLOOM香港海洋保育項目總幹事兼計劃發起人之一的佘國豪表示,整合資料後,會正式推出全港首個由公民科學主導的網上珊瑚魚資料庫,並以香港的經度坐標取名為「114°E香港珊瑚魚調查網站」,期望建立一個科學資料庫。

佘國豪又指,香港有約四成土地被劃作郊野公園,但僅有不足百分之二點五水域被劃為海洋保護區,相關數據可助政府考慮海洋保護區有實際參考資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