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香港缺乏陪伴青春成長的國民教育

內地學生經常打趣,說有一位「馬先生」陪伴着大家青春成長的歲月。從小學開始邂逅,到中學加深彼此認識,直到大學還會守候在側。有時候,甚至覺得對「馬先生」的了解,更深於對自己的伴侶。在此,「馬先生」不是其他人,正正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克思先生。

「馬先生」比喻背後的意思,就是內地學生從小開始,就需要學習馬克思社會主義,而且是循序漸進地加深進度,在理論層面上充分認識「國情」。當然,馬克思的經典內容只是其中一部分,隨着中國不斷的發展,思想內容亦會有新的充實。例如,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甚至近年有關「中國夢」的內涵,都會是學習對象,逐步地加入在系統教育之內。不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會對一些重要概念有基本認知,絕不會對其感到完全陌生。

事實上,對「馬先生」的學習正正就是內地的國民教育,讓學生從小認識國家的本身特質及管治精神。當然,有人會指如此學習模式是思想控制的政策,但我對於類似的批評不能苟同。學習國家體系精神,不是中國特有的國民教育。看看美國的做法,也一樣從小教導《美利堅憲法》、《聯邦黨人文集》及美國獨立歷史,不能否定此乃他們國家的精神支柱。

在我的立場認為,國民教育不是強迫一個年輕人認同甚麼思想,而是作為國家的一分子,就應該對國內的體系有着基礎認識。正如在美國,即使從小有着系統性的國民教育,但在他們長大後,同樣可以反對有關擁槍權利的「憲法第二修正案」,又或者不認同以州選舉團的方式代替民眾選舉總統。雖然抱着反對的意見,但他們基於過去的學習,對國家憲法及其精神絕對不會過於疏遠。

一直以來,香港缺乏系統性的國民教育,頂多也只是在通識科或歷史科有所提及,以致普遍市民對國家的認知均是一知半解。舉例來說,甚麼是「馬克思唯物歷史觀」?相信很多人會是一頭霧水,其實指的是歷史發展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及社會主義社會五個階段。又例如,現時內地的行政架構,黨政機關下的「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以及在層級管理下的「條塊關係」等等,都是一些國情的基本認識。

也許,現在有人對內地仍抱有觀望的態度,甚至是抗拒或恐懼,但其實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出於不認識的緣故。另一方面,有部分年輕人對國家持反面意見,並跟從一些團體在喊各式各樣的口號。當然,在言論自由下的香港,只要不越過底線,一切也是大家可享有的權利。只是在他們當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充分理解國情?理性的批評是建基在事實上,而事實又建基在認知上。

以偏概全 大做文章

有時候我會想,部分人經常只拿着內地某省某市的一點錯處,就用以偏概全的邏輯對此大做文章,實在是非常可悲。或者,他們缺乏的是對內地的一點常識,需要一位「馬先生」為其加以補習,認真地吸收自己國家的常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