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國際化競爭

粵港澳大灣區的思路是國際化,本地的發展依賴着國際化的思路、視野來推動。

例如,科技創新方向是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前沿。即使是制度創新,目的是更好地融入世界體系,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大灣區是世界的,也當然,其中的廣州、深圳、香港與澳門,都同屬中國與世界,用國際化的世界思路、視野來改造、提升現有的中國因素。

香港一些人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視作香港「被規劃」,以為這樣會與內地同化,都是不看文件、胡思亂想的胡言。香港的問題是:能否與珠三角一起走這個國際化的道路?抑或是落後落伍,故步自封?

國際化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道路,國際化是開放地面對全球的競爭。一方面要理解、學習人家的長處,從而知道自己的短處;另一方面,知而不行是沒有用的,行比知更難,需要從後趕上,既要找出適合本身資源條件的適當方法,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與別人的差距,而且別人在領先之後並不會鬆懈,還會繼續爭勝,對追趕者的壓力更大。

香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由轉口貿易轉型為出口工業,便曾經歷過這樣的艱苦歷程。珠三角在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與工業化,也同樣地歷盡艱辛才有今天的發展。國際化是更上一台階的發展,而在現時大灣區的水平,再不是簡單抄襲便可以用低成本競爭,而是需要知識、科技與創新,也是與強國作頑強的競爭。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之前,珠三角各市都有它們的發展規劃,強調國際化與國際競爭,《綱要》的出台不過是帶上香港、澳門,協力發展。或許港澳可以給珠三角的國際化有所助力,例如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會有貢獻,但如果在航運、貿易步伐遲緩,開始在國際競爭中落後,國際金融中心的國際化便有限;至於澳門,與葡語國家的合作發展也不如人意。港澳在國際化方面還是在舊的道路蹣跚不前,也見不到有怎樣新的思維、視野與動作,與珠三角積極國際化相形見絀。

或許香港還是懷抱着英國、美國,也只作公關門面工夫,既不理解中國的復興帶來與美英的矛盾,香港難免被殃及池魚,不能不早為之計來應對;也看不到科研與產業發展不再局限於英美,例如歐洲、俄羅斯、以色列乃至烏克蘭、伊朗等,發展迅速,香港有許多可取之經,也較易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實際上也是國際化的競爭,香港能否不落後於廣州、深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