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民粹主義

自由黨立法會議員邵家輝,在行政長官答問會批評政府施政偏向保障基層,問特首是否以「民粹」方式行事。林鄭答曰:看不到政府有哪一項政策是以「民粹」態度行事,施政最終要維護公眾最大利益,過程中一定會得罪人,令某些人不開心。「民粹」是甚麼?從邵家輝和林鄭的對話來看,二人顯然都認為「民粹」是不好的。

「民粹主義(Populism)」或稱平民主義、大眾主義,即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理念,是常用的政治語言。「民粹主義」這個概念是源於拉丁文Populus(人民)一字,泛指「政治必須遵照人民的偏好才是對的」這種信念。「民粹主義」的政治人物直接訴諸人民,宣稱代表人民的意願,任何的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都可以直接訴諸群眾,都可以是「民粹」,例如主張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人,又有誰不是訴諸「民粹」?「民粹主義」在政治學上並不像民主主義,有確切的定義和理論架構,「民粹主義」的運動是訴諸人民以反抗既有權力結構、主流觀念和社會價值的運動,民主政治的經典理論並無「民粹主義」的確切論述。歷史上的各種「民粹」運動,多數是逾越既有政治秩序的規範,由運動領袖直接訴諸民意來行事。中共初起時策動的農民暴動和建政初期的土改運動,是「農民民粹運動」;歐洲的法西斯主義時代,德國的希特拉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領導的政治運動,可歸類為「民粹獨裁」。即是說獨裁者實行專制統治,是得到人民的支持。盧梭的「直接民主」主張,則是彌補「間接民主」(代議政治)的不足,有人認為有公投法,動輒訴諸公民投票來解決問題的民主國家,也是在搞「民粹」,那就是「民主民粹」。

「民粹主義」本質上是中性的。但「民粹」或「民粹主義」在政客眼中多是負面,是互相指摘的常用語。政客在討論公共政策或富爭議的議題時,罵人「民粹」,等於標榜只有自己才是理性。此間泛民黨派常被政府及建制派扣上「民粹」帽子,真是抬舉了這些民主口號當行,抗爭意志薄弱的政治「仕途主義」者。這些人有時予人有反權威反精英的印象,但這不等於是「民粹主義」者。

想不到在建制派邵家輝眼中,特區政府是以「民粹」方式行事,這也抬舉了這個施政無能,不得人心的政府。或者可以這樣說,特區政府不斷的施政失誤,激發民怨,才會導致政客有挾民意以自重的空間。君不見在選舉期間,不分黨派,都會有強調「訴諸民意」的「議題設定」。這個時候,特區政府就不妨把「民粹」當作是一個負面形容詞,用來批判那些喜歡操弄民意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