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學生大「步」走,認識社區兼監測空氣。本港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汽車廢氣、船舶及發電廠的排放是主要污染來源。為減少空氣污染,環保團體健康空氣行動日前舉辦「我們是步隊」活動,安排長者成為「屯長」,帶領屯門區的中學生游走區內不同路線,發掘區內文化寶藏之餘,同時用儀器監察步行路線的空氣質素。
「屯長」之一的徐錦成(Brenda)曾居於屯門多年,這次她帶領兩名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中四學生鄭文彬(Andy)和羅悅殷(Ratsah),到訪青山灣三聖邨一帶。第一站先來到高約十二呎的麒麟石,該石是政府上世紀八十年代填海造地的分界線,標誌漁民落戶三聖邨,是屯門區新市鎮發展的重要起點。
「雖然坐車有時會經過呢度,但從來無考究歷史由來。」Andy日常出入乘搭交通工具為主,對面前大石嘖嘖稱奇,他謂之後有機會會帶朋友到訪。小隊其後進入三聖邨,該地除了遠近馳名的海鮮街,亦有數間鮮有人注意的捕魚用品店。根記魚絲魚網用品是其中之一,門口擺放了各式各樣的魚網及捕魚用品,裏頭一位女士純熟地用梭子編織魚網,大家看得出神。
眼前這位盧女士原來是三十年前「上水」的漁民,住進三聖邨後,開設店舖出售魚絲魚網等用品。人手編織的魚網買少見少,店內亦有出售以機器大量生產的魚網,問到兩者價錢差距時,她笑言:「差唔多」。Ratsah感慨道:「佢織得好順暢,睇落比機器織得仲好,但價錢竟然差唔多。」她擔心工業化最終會取代傳統手藝,令這類珍貴手藝失傳。夕陽西下,步隊最終以三聖避風塘作結,並在海鮮街前自拍留影。
活動不僅令學生更了解身處的社區,「屯長」亦獲益匪淺。Brenda透露,為了搜集三聖邨填海前後的照片和資料,她先是到了屯門政府合署查詢,其後又被轉介至社區聯絡主任及公共圖書館資料庫,最終翻閱了四十九本書籍,才找到需要的資料。她指雖然現已遷離屯門,但活動令她重新認識這片充滿回憶的舊地。
文:楊嘉文
圖:甘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