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正能量:感貧身受

在現代「直升機」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學童不但欠缺基本自理能力,更對社會問題一無所知。屯門一間中學趁入學季節,為中一學生安排活動,在長者導師及社區團體帶領下,體驗基層市民生活,親身感受貧富懸殊,從小關心社會,建立為有需要人士解決問題的決心。

「Pizza正呀,我一定要食Pizza呀。」中一生楊章禧聽完午膳安排就立即表態,說自己寧願住劏房都要吃薄餅。一班新生參加社會體驗,在「貧富宴」午膳中,有白麵包及水、菜心白飯、茶餐廳飯盒、或最頂級的薄餅選擇,六組參加者抽籤分配身份,再按所屬社會福利獲發金錢,由組員協商投票決定地點和食物。

章禧的組別獲全場最高資助額每月三萬零六百元,但附帶條件為傷殘,即每位組員需廢除其中一個身體功能,章禧隨即舉起右手交由謝笑蓉包紮。「你係用右手(口架)嘛?你包咗右手好麻煩(口架)喎,不如轉用左手?」笑蓉是組內其中一位長者導師,詢問各人意見後就開始制訂策略,以「住劏房食Pizza」為目標,老幼甚為投契。

破冰活動 消弭兩代隔膜

參與活動的大部分為中一新生,與長者導師先合作製作環保番梘「破冰」,有人負責量油,有人負責攪拌,兩代人互動合作,陌生感隨即消失。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通識科老師何樹顯表示,參與遊戲能有效拉近兩代人關係,「有時青少年問吓長者意見,令佢哋覺得自己參與多咗,兩個年紀可以相處得好自然。」

何樹顯指出,一直堅持學生親身經歷過,才能易地而處,明白弱勢社群需要,「只從書本上吸收(知識)太表面,學生感受過就會覺得問題關佢事,解決問題時就會明白更多。」「貧富宴」後,活動另一環節是探訪太子區劏房戶。

另一名中一學生王美童探訪區內一個天台戶,她上梯級時已不斷問:「到未呀?仲有幾多層?」當日天氣炎熱,全組人步行上幾層樓梯,已經汗流浹背。行至頂層天台屋,美童驚嘆環境比想像中好,但被問到能否長時間居住在上址,她即大叫:「梗係唔得啦,又無冷氣,又細,點住呀?」

章禧則到同區另一間劏房探訪,約一百平方呎單位住了一家四口。住客黃太(化名)指,一家單靠丈夫工作微薄薪金維生,租金加水電煤每月開支約六千元,她為節省金錢只能在街市收檔後執剩菜。章禧擔心,兩位小朋友正值發育時期,飯菜未必夠營養。

社會問題 植根學生心中

何樹顯坦言,探訪並不可能馬上為社會帶來改變,但至少把關注社會問題的種子植根在學生心中,「只要學生進入社區,關心問題之後,可能會行多一步,有咩事都會諗起呢個問題。」他期望,學生畢業後即使分散在各工作崗位,會偶然想起這次社會體驗,在能力範圍內發揮力量解決社會問題。

文:陳綺雯

圖:甘偉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