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興民意調查,市場調查也好,支持政黨也罷,叫民意調查的結果多籮籮,但有的花了大工夫,有的卻順手廉價可得。近年,本地大學及專上院校熱衷此類調查,尤其是追蹤香港人身份認同感的走勢,然而,這類調查是有料或無料;定講啲或講全面,關心香港人心轉變者真要細察,否則,九唔搭八的結論也能冠上「學術研究」之名惑亂香江。
近日有大學研究機構公布了定期進行的港人對「香港人」或「中國人」身份認同的調查結果,指受查群組青年聲稱自己是「香港人」的比例高近七成,創九七年來新高,意即回歸二十年後,本港青年群只認香港人、拒做中國人的比率又創新高。這個結論令人憂慮。
但細看研究機構的調查數值,卻發現機構講啲唔講啲,事關調查問到市民對「中國人」身份的看法時,有人答自己是「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甚至有人乾脆答「中國人」,三者相加,比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九點六,即近六成受訪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個結果與前段的結果為何各走極端呢﹖
硬要分析的話,受訪的應是一組是既定年齡群青年,一組是不分年齡群的港人,由於機構沒有公布特定年齡群組的青年有多少人、過去的同年齡群青年受查人數是否相同、甚至樣本合格數是否無異……因此,無解!
任何調查切忌拿西瓜與芝麻比,這是小學雞都明白的道理,堂堂大學研究機構當知此理,而公布民調不能以偏概全、甚至以偏誤全,更是研究者的操守,把民調當學術來研究的人,如做不到認真全面,便浪費了這個有意義的工作。
身份認同研究是大課題,既可助政府與團體制訂公共政策,也能讓教育機構及市民個人作反思,為政治目的而藏頭露尾的所謂調查,對不起學術這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