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空氣污染一直困擾粵港兩地,其中由不同污染物透過光學作用合成的二次污染物臭氧,濃度更一直處於高水平。為了解臭氧污染的根源,環境保護署在鶴咀設立首間超級空氣質素監測站(超級站),新增多部先進儀器及激光雷達儀器,更微細及更詳盡監察污染物的資料。環保署表示超級站建築成本達一千八百萬元,望能以此超級站作科研用途,研究本港空氣污染根源,從而實施相應措施減低污染。
環保署資料顯示,○六至一六年十年間珠三角區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懸浮粒子分別下降百分之七十四、廿四及三十八;但臭氧水平卻上升百分之四。臭氧屬二次污染物,由不同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透過陽光照射而形成,即使一次污染物濃度下跌,但不同污染物透過光學作用下合成的臭氧濃度依然有機會增加。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何德賢強調,超級站除量度一般空氣污染物之外,更新增多部先進儀器,包括實時量度有助形成臭氧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可能形成微細粒子的氣體和相關離子、少於一微米的粒子(PM1)及黑碳等。
超級站未來一年內更會購入激光雷達儀器,摒棄以往以點測量臭氧濃度的採樣方法,改為以直線掃射採樣,可收集垂直一公里範圍的臭氧濃度,能更準確地分析區域性臭氧的成因及濃度分布,未來會在香港東南西北中設五個激光雷達儀器收集點,測量臭氧濃度。
環境保護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余立之補充,超級站選址鶴咀,因其位於港島的東南端,遠離內地,少受內地污染物影響,而且附近人煙稀少,沒有繁忙的道路或其他污染源,當吹南風或東風時,能純淨測出本港的空氣污染物濃度。
余立之說,超級站佔地六百九十平方米,建築成本一千八百萬元,每年營運開支為五百萬元,今年七月落成,部分監測儀器已完成安裝並正進行前期採樣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