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白海豚研究結果 被指誤導

【本報訊】香港大學關於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首次全面評估種群數目,研究團隊用上六年多時間野外調查,遇上天氣晴朗的日子就到海上拍攝海豚。與漁護署監察報告比較,兩者的調查方法不同,漁護署的監察計劃採用線性調查技術,團隊則所採用的照片辨識標記重捕獲技術,前者能估算在特定時間於地區內出現的動物數量,後者則能估計在研究期間使用香港水域的動物總數。

數量遠較漁護署多

負責研究的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及生物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陳釗賢指出,六年來合共至少有三百六十八條白海豚依靠香港水域作為牠們棲息地的一部分,每年則平均二百條白海豚,較漁護署監察報告的六十幾條多,並解釋,「有啲白海豚今年出現,未必下年再出現。」

研究結論指,白海豚的數量長期以來被曲解及錯誤地報道,更低估了依賴香港沿海水域維生白海豚的真正數量,令有關當局未能充分有效地監控白海豚種群的進程。

陳釗賢強調,「(白海豚)數字多咗唔代表情況好咗」,他認為,最理想的做法是漁護署監察報告同時套用兩種調查方法,令報告更全面。

負責為漁護署撰寫監察報告的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反駁調查方法並非「零和遊戲」,會因應不同情況用不同研究方法,這兩個方法均為學術界接受,認為港大的研究報告僅為學術性的爭論。他又稱,研究結果得出的三百六十八條白海豚是六年來的總數,並非監察報告所用的一年平均數,「誤導大家以為白海豚多咗好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