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土爭議大 房屋死結誰能解

沒有人會否認房屋問題是香港的重中之重,也沒有人會否認解決房屋問題的前提是增加土地供應,然而在如何覓地方面卻是言人人殊,分歧相當大。可以斷言,港府在拓土方面沒有新思維及大魄力,無法凝聚共識,不管誰做下屆特首,房屋問題都只會進一步惡化。

說到增加土地供應,無非發展棕地、填海、舊區重建以及將部分保育價值不大的郊野公園改劃用途,但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公眾對如何覓地意見紛紜,支持開發棕地的有兩成七;認同將「部分原先規劃為非住宅用途的用地改為住宅用地」及「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則有兩成,至於「在維港外填海」及「提高賠償額以加快重建舊區」等方案則分別有一成至一成八的支持。另一方面,不同年齡及不同學歷的市民,對哪種拓土方法較可行也有相當大的差別。由於市民在覓地方面沒有較一致的意見,政府在往後拓土時將遇到不少困難,已是顯而易見。

人們常將香港及新加坡相比,新加坡面積比香港小,人口密度比香港大,但新加坡能較好地解決房屋問題而香港不能,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積比香港大得多,關鍵在於新加坡政府是真正的行政主導,執行能力高,光是填海就能新增大量土地,反觀港府過分弱勢,動輒得咎,無法擺平阻力。可以見到,港府一度放出改劃部分郊野公園土地用於建屋的風球,結果被指為「思想癌細胞」,想一想都是罪過;若是填海造地,又被扣上破壞大自然,毀滅海洋生物的大帽子;而在橫洲事件中,港府又被指向地方勢力低頭,計劃大縮水。港府無法大規模提供土地,所謂見縫插針,寸土必爭,都是小打小鬧,解決不了大問題,以致樓價高處未算高,租金全球最貴,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香港人距離安居夢愈來愈遙遠。

香港並不是沒有土地,「地從何來」本來是偽命題,但如何將空置的土地建成房屋,則是實實在在的大難題。現屆政府縱然用了「洪荒之力」仍然無能為力,十年房屋大計淪為泡影,下屆政府也不可能是大衞高柏飛,用魔術棒輕易一劃就能變出大片土地。幾名特首候選人都已公布政綱,個個雄心勃勃,口若懸河,有的揚言將來讓六成港人住公屋;有的支持興建過渡性房屋;有的聲稱提供更多可用於出售的公屋,並在現有居屋之上再增加一層「港人首置上車盤」,但在如何取得土地的核心問題上,所有候選人不是語焉不詳,就是顧左右而言他,空有藍圖而沒有達成理想的具體方法,說到底都是畫餅充飢。

香港就是這麼矛盾,一方面輿論強烈要求政府多建房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另一方面在拓土方面又意見紛紛,莫衷一是。房屋問題死結難解,港府無能固然是主因,整個社會也應反思,如果這裏不能發展,那裏不能動土,請問地從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