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由睡吊櫃到睡大床

一次朋友聚會,有年輕人抱怨如今租金高昂,生活艱難,居住環境有如囚籠。故其中有些便素來主張香港獨立或重回殖民地統治,滿以為只要換個領導班子,一切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正當年輕人說得口水花四濺之際,我冷不防問道:「說日子艱難?你們嘗過睡吊櫃的日子嗎?我家中長輩正是生活在殖民地時期,她告訴我,自己便是以吊櫃作搖籃,熬着日子長大的。」席間不少人面面相覷,其中一位年約三十歲的青年,壓根兒就不知道吊櫃是甚麼東西。

吊櫃是鑲在牆壁上作儲物用的,以往空間狹小,地方珍貴,很多家庭都會安裝,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仍然流行。我家長輩說,她十來歲時生活艱困,睡的就是吊櫃,買不起時鐘,夜裏便要經常醒來,留意着戶外的巴士、電車何時開動,早上當見到電車叮噹叮噹的駛過窗前,就知道自己要起床開始工作了。

長輩如今年近七十,家境殷實,回憶往事,面上從沒有年輕人常見的不平之氣,因為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是過着這般日子。大家只會朝着共同目標,一起為未來打拚,單靠怨懟,是不會怨出好運來的。

人們常說如今租金高昂,貴得不合常理。我告訴他們,租金是高,但香港從來如是,港英時期不見得就是天堂。八十年代初,我家在觀塘區租住一個百呎面積的小房間,月租一千元,那還沒有「劏房」的配套,只是普通房間。同一時間,家人找到一份大廠的車衣工作,起薪點是一千一百元。以房租與薪酬對比,要維持生計,恐怕還比今天困難。但上一代的香港人有拚搏精神,不少人逐漸便可以由睡吊櫃換作睡大床;新一代香港人若果再不思進取,只懂得怨天尤人,難保一天不會由睡大床變作睡吊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