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學券制不倫不類

香港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包括幼兒教育)應屬當行之策,但是首要取消不倫不類的學券制度。學券制度把教育變成街市買菜,基本上否定了教育的原有制度和知識積累的長期因素。

與補習不同,教育着重全人發展,不單只為考試,因此不可能用數量量化的指標考核衡量。學券制度更否定學校的作用,變成了消費者主導,但實際上社會之所以有名校,正顯示出幼兒教育與其他小中大學等,並不是標準化的商品。每間學校的教學效果不同,而這個效果並不單單決定於經費多少,也不能用市場競爭的方法來達致。

學券的背後理念,一是讓消費者用市場競爭來左右學校的發展;學校吸引更多學生,即是有更多的學券,更多的經費。然而,名校會計較學券嗎?撇除名校,學券只是一般質素較低的學校爭奪經費的對象,各出奇謀,其中便不一定包含學生的教學效果,且學券背後的資本計算方法更鼓勵學校在會計上動腦筋,逐步變成利潤掛帥,與教育的目的相違背。此外,學券是政府放棄教育責任的方法。建一間學校,並培育其文化與傳統,非千萬元以上不可。政府採用學券制是否定對學校的長期建設與監督,不考慮教育的全人教育和長期發展。

教育不是企業,市場競爭只產生學店,不是有着深重文化與傳統的教育機構,市場又怎可以產生出名校來呢?學券的始作俑者和支持者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名校,脫離學券制的範圍,正證明他們本身也不相信學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