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特區政府上台後,反對聲音不絕於耳,更有聲音要求特首梁振英下台,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新政府上台後,需市民支持,讓政府運作順暢,若現時情況這樣發展下去,並非香港福祉,又說社會不和諧會影響外國人投資,繼而影響香港投資環境。
鄭家純表示,營商環境根據投資環境而變化,若果社會不和諧,會影響外國人投資香港,投資環境一定不會好。不過,香港背靠內地,經濟沒有問題,若政府能讓市民團結一致,社會變得和諧,營商環境自然會好得多。
他又認為,本港經濟結構不健康,若與外國大城市比較,現時香港太過注重金融業、物流業、服務業、地產業,缺乏製造業及輕工業,由於地產業可以大上大落,加上本港稅基狹窄,政府收入會有很大上落。他又說,香港可以考慮發展工業或輕工業,例如科技及創新事業,建議與深圳合作,在河套區發展工業園或輕工業園,給予優惠政策吸引投資者,利用內地工人及市場,以及香港管理人才與制度,達到互補不足效果。
鄭家純續表示,特首上任只有數個月,甚至未上任已經遭「柴台」,「你怎麼知道他做得好抑或唔好?」認為應該實實際際看一年,觀察特首施政是否對香港及民生有利,然後評估他是否勝任。
他表示,特首是想為香港做事,例如交通津貼,由原本只可以家庭為申請單位,擴展至現時可選擇以家庭或個人進行申請,這是以前政府一直未能做到,又以長者生活津貼為例,若為反對而反對,最終擱置或押後,損失的只是長者。他又說,自己沒有挺梁不挺梁,無論是否梁振英,既然已選出新特首,沒有可能改選就應該支持,身為一名香港市民,出發點只是為香港利益。他重申,應該用一年時間觀察,然而期間不能有太多爭拗或反對聲音,因為反對聲音太多,政治困擾下會有心無力,直言若政績令人失望,屆時有權不支持。
鄭家純又表示:「商界幫佢可能會愈幫愈忙」,最重要是靠自己,假如能夠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令到香港繁榮安定,有政績自然會有人支持,假如做得不好,「就算撐都無用」。
他又說,不覺得近期中央對香港的支持有改變,但直言過去十多年來,中央對香港太寬容、太多自由度。不過,歸根究柢香港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中央非常關心香港發展,只要對香港有幫助,例如個人遊等,會立即表示支持。
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投資者關注中央政策會否轉向,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認為,目前很難評論對中國及香港的影響,但最重要是新班子強調致力反貪腐,有助吸引更多外資來華,相信今年中國經濟會增長7.5至8%,而集團的內地業務收入已超過香港,未來會積極投資內地二、三線城市。
鄭家純表示,中央新領導班子施政有心改善民生,希望達致全國小康,當中特別看重反貪腐,這可使中國的法制、營商及形象改善,不只新世界系,更促使其他海外投資者增加中國投資,他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7.5%較有把握,更有可能達8%。
綜觀全中國,一線城市競爭愈來愈大,相反二、三線城市則有較大發展空間,新世界系與周大福珠寶今年會繼續發展二、三線城市的地產、零售及珠寶業務。
問及中央繼續強調房地產調控,鄭家純認為,中國地方大,有不同要求,因此政策不能一刀切,應該對症下藥。不過,內地對住屋需求依然有增加,所以集團會集中發展住宅項目,並且以商場、寫字樓、酒店作為配合,預期內地售樓收入有百多億至二百億元。
為了穩定樓價,政府實施加強版額外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雙辣招」,有意見認為反而令住宅供應進一步減少,導致樓價高企不下。不過,鄭家純認為,若不推行有關措施,樓價可能會再漲逾一成,沒有人會知道實際結果,又認為政府不是希望推倒樓價,只是希望樓價平穩,預期今年住宅樓價會在10%上、下波動。
鄭家純說:「CY(梁振英)新措施只是不想樓價升得太急,而最有效是增加土地供應,但卻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做到。」他表示,增加土地供應的效果要三至四年,短線難有即時成效,「雙辣招」算是暫時性措施,「如果唔出招,可能樓價再升多一成呢?」
至於措施是否過嚴?鄭家純認為「見仁見智」,又說自己是以「普通市民」身份來看,認為政府措施只是為民生,所以居屋、公屋他都支持。他又說,新措施下難免會有受益者及受害者,然而政府是從整體社會利益出發,但希望樓市交投減少只會維持一段短時間,否則會對樓市有不利影響。
問及今年樓市走勢,鄭家純認為大致持平,「政府都唔想樓價大幅下跌,免得屆時出現負資產,只希望冷卻市場,不再大升而跌少少,相信今年樓市不會大起大落,樓價約在10%內波動。」
他又說,集團重組已經七七八八,並且已經有成績,今年新世界發展售樓策略不變,不會特別加快或減慢推盤,「去年(售樓收入)都過百億,今年應會高少少」,現時希望提高旗下樓盤質素,又說集團暫時沒有再集資需要。
年齡:66歲
旗下上市公司:新世界發展主席、新世界中國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新創建集團主席、新世界百貨主席、周大福珠寶主席、新礦資源主席、國際娛樂主席等,根據上周五收市價計算,上述七家公司總市值過3,056億元
公職: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扶貧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
文:吳振東、張云青/圖:霍振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