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院管理局發表《外科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原意是藉審核各院的外科手術數據,作為客觀的標準,監察手術水平,亦讓各院吸取教訓,改進服務。惟近年這項計劃的數據成為表現較遜醫院的「催命符」,對院方的聲譽、醫護人員士氣及市民信心都造成沉重打擊,積極的原意落得消極的效果。據悉,曾連續三年成績「包尾」,甚至有病人知道「排名」後主動取消預約手術的仁濟醫院,去年痛定思痛後,今年與以往「尾二」常客屯門醫院「齊齊甩難」。
仁濟醫院屬於九龍西醫院聯網,過去三年在急症病人手術後卅日死亡、術後併發症、手術部位感染數字均高於其他公院。仁濟醫院去年的「排名」公布後,有病人主動取消預約手術,內部士氣大受打擊。該聯網為洗脫污名,去年重組服務,如減少接收泌尿科急症,以及實施網內分流收症,如仁濟每日只收廿個急症,其餘由網內其他醫院分擔。屯門醫院則加派外科資深醫生巡房,及增加手術室節數,避免病人輪候手術時間過長,令病情惡化才做手術。據悉,兩間醫院推出改善措施後,今年終於不用名列榜末,兩院管理層額手稱慶。
瑪麗醫院前外科部結直腸外科主管、私人執業外科醫生朱建華指出,各醫院聯網外科手術強項、病人類別及服務量均不一,難以單憑一份報告決定醫院的外科治療水平高低,亦不應將矛頭指向醫生水平差,因病人術後死亡原因眾多,例如本身病情複雜、其他部門例如深切治療部、麻醉科等支援配合。他說︰「公立醫院資源有限,病人如果情況太差,做手術同唔做差別唔大時,醫生就會諗,值唔值得救?唔做條數咪好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