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匯無良民無奈 悲情城市更悲情

香港房屋問題日趨嚴重,新政府計劃大力發展新市鎮,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方向固然正確,但必須知道,發展新市鎮並非單單興建房屋,還涉及各種配套,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全面的規劃,隨時製造悲情城市。

說到悲情城市,天水圍無疑是一個典型。因為當局規劃不善,天水圍的商業和民生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居民怨聲載道。尤其領匯旗下的屋邨商場,多達七成商舖為集團式經營的連鎖店,居民購物選擇不多,物價卻遠高於其他地區。團體調查顯示,七成半天水圍居民認為區內店舖選擇不足,八成二認為大型連鎖店未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九成三批評領匯以翻新商場為名瘋狂加租,是導致區內物價高企的主要原因。

天水圍的悲情,其實是當局造成的。地區人士建議在區內增建街市及熟食中心、引入小販市集,藉以增加消費選擇,打破大集團壟斷。可惜,港府一直置若罔聞,從來沒有回應居民訴求,以致問題不斷惡化。

事實上,港府的社區規劃一塌糊塗,問題不止出在商業和民生配套不足,亦不限於天水圍一區。以醫療服務來說,天水圍及東涌居民多年前已要求在區內興建公立醫院,當局也早就作出承諾,可惜一直拖拖拉拉,至今仍未兌現。再看教育配套,受跨境學童激增影響,近年北區小學學位嚴重不足,大量本區學生被派往區外學校,當局亦是視而不見,見而不理。

最不堪的是,有些新市鎮的交通不便、就業機會少,居民在區內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跨區工作則要付出沉重的交通開支,進退兩難。諷刺的是,年輕人抱怨樓價高企,曾蔭權竟然建議他們在偏遠地區置業,問題是,偏遠地區孤立無援,配套不足,上班、上學、求醫要跨區,甚至連買餸也要跨區,即使年輕人有能力置業,又如何解決工作及生活問題呢?

追本溯源,港英時期已開始發展新市鎮,原意是打造自給自足的新社區,事實證明不少新市鎮確實很成功。可惜回歸後,新市鎮的規劃愈來愈差,配套設施天殘地缺,區區有本難唸的經。特首梁振英在政綱指出,因為政府規劃不當,香港出現區域性貧窮問題,新政府未來發展新市鎮,將會採取均衡發展的理念,包含生活商業區、辦公樓、商旅服務等設施,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梁振英無疑認識到問題所在,也展現出撥亂反正的決心,但能否說到做到,仍須拭目以待。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曾蔭權政府漠視民意,不理民困,是施政失敗的根本原因。新政府要撥亂反正,必須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不僅要做好未來新市鎮的規劃,也要盡快完善現有社區的配套,不能讓悲情城市繼續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