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中美競逐反導彈技術

《解放軍報》關注美國用於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新型SM3攔截器首次試驗失敗。對此,二炮專家梁偉作出深度解讀,他認為有六大因素決定導彈攔截效果:第一是靶彈的發射時間、發射點、目標點、飛行彈道,特別是目標的雷達特性和紅外特性,反導彈防禦系統是否清楚;第二是制導雷達能否及時發現、識別、跟蹤彈頭目標,提供足夠的反應時間;第三是攔截彈能否在可用的發射視窗內發射;第四是攔截彈能否飛到指定空域釋放導引頭;第五是紅外導引頭能否精確跟蹤彈頭目標;第六是導引頭能否精確引導彈頭碰撞靶彈彈頭。簡單來說,就是發現、追蹤、鎖定、撞毀。

美國導彈防禦局(MDA)就過往一次陸基攔截試驗失敗公布原因:外大氣層殺傷飛行器(EKV)在預定攔截前的最後幾秒發生制導錯誤,故EKV未能攔截靶彈。我看反導彈技術同「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大同小異,都是兩件每秒八公里的宇宙速度物體在接近,反導彈技術要求高速相撞,保證同歸於盡;神舟與天宮對接則是以每秒約十厘米溫柔結合。前者是一個逃一個追,後者是郎情妾意。

美國和蘇聯分別在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開始太空對接試驗。一九七五年,美、蘇兩國的載人飛船實現了太空對接。但是,直到今天,美軍「標準3」海基反導彈技術成熟服役,陸基攔截試驗還差臨門一腳,而蘇俄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試驗還在初級階段。

中國的洲際導彈起碼有幾十枚,美軍NMD、TMD系統再先進,也難免有漏網之魚,作為核威懾是夠用了,只是反導彈技術比俄羅斯還差一截。監測美國反導試驗,也許能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