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是為了證明自己並非得過且過等收工,港府計劃擴大膠袋徵稅範圍,由大型連鎖店推廣到大部分零售店,有關政策近期將推出公眾諮詢。據悉當局將「賣大包」,取消膠袋稅上繳庫房的做法,由商家自己落袋。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節省相關行政費用,但政府今後如何監察商舖收稅卻成為大問題,正如立法會議員指出,這等於自廢武功。
膠袋徵費之所以成為一種稅,在於這是政府行為,有關收益一定要上繳庫房,成為公帑。如果今後改由商家越俎代庖自收自用,還能叫做膠袋稅嗎?再說,當局以環保名義,迫使消費者向商家交納額外費用,必然招致官商勾結的質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果當局嫌收稅麻煩且得益不大,不妨將之免掉,減輕市民負擔,這總比明益商家要強。
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何確保商舖一定會收取膠袋稅。當局可能會說,會「放蛇」執法。放蛇確實可起阻嚇作用,然而全港零售店數以萬計,政府有多少人手放蛇呢?誰能保證放蛇人不會變成偷懶的「蛇王」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商舖若有心規避放蛇行動,並非沒有辦法,如對熟人街坊免收稅,對陌生人收稅,當局根本防不勝防,無奈其何。亦有消費者擔心,如果由商舖自己收稅,在多收多得下,可能會出現濫收情況,這等於變相加價,最終還是基層市民受害。
事實上,徵收膠袋稅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額外收入,而是希望以經濟手段,培養市民自備購物袋、減少垃圾的意識。當局一再聲稱,自兩年前實施膠袋稅政策,膠袋使用量已減少九成。人們寧願相信這是真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日前環保署公布一項數據,去年本港消費者丟棄的膠袋有四十四億個,僅比實施膠袋稅前一年減少二億多個,減幅不足百分之六。這邊廂,當局說膠袋使用量已減少九成;那邊廂,當局又承認丟棄膠袋量僅減少不足百分之六,這根本是自相矛盾,自打嘴巴。顯而易見,膠袋稅政策收效甚微,聊勝於無,所謂成效卓著云云,根本是自說自話。
膠袋稅並非新鮮事物,外地經驗大多效果不彰,最初一段時間膠袋使用量會減少,不久就反彈,估計本港亦難例外。在這種情況下,當局打起退堂鼓,將環保的責任推給商家、推給市民,這只會加快膠袋稅的爛尾過程。
退一步說,就算膠袋稅取得成功,並不意味着本港環境會有甚麼大的改觀。本港主要是空氣污染,港府減排不力,因此被環保組織冠以「氣候逃犯」的惡名,然而,當局不敢向空氣污染大戶開刀,只懂得避重就輕,捨難取易,懼強凌弱,搞出諸如膠袋稅、停車熄匙等門面工夫敷衍塞責,無非都是針對一般消費者及基層民眾的擾民措施。
膠袋稅勢必爛尾,搞環保只識做騷。港府推動環保這麼多年,漂亮口號也喊了不少,結果卻背道而馳,環境愈來愈惡劣,空氣愈來愈污濁,藍天白雲愈來愈遠,呼吸道病患愈來愈多,香港愈來愈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