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世界千奇百趣,除了把人們的想像力呈現出來,亦是啟發想像力的重要媒介。當大部分人沉醉主流的商業片,身為影迷的你,可有想過擴闊一下眼界,涉獵一些「另類電影」呢?雖然那些被歸入「另類」的電影未必符合大眾口味,卻讓創作人與觀眾發現很多可能性,絕對有探究的價值。
近年,不同主題的電影節和放映活動愈來愈多,港人多了機會接觸主流以外的選擇,如Cult片、社會行動片、獵奇片、日記電影……惟資深電影工作者蔡甘銓(Jimmy)表示,很多觀眾都局限於特定的電影類型,所以百老匯電影中心將於暑假期間推出以「另類電影」為主題的課程,展現電影的多樣性,擴闊觀眾的眼界。
題材怪異、離經叛道的Cult片,是較多人留意的另類電影,但據Jimmy解釋,重口味、誇張極端、戲謔幽默是Cult片的特性而已,真正的Cult片是要有一群忠心的觀眾,無數次翻看電影,熟讀片中對白,甚至會製作專屬小冊子、紀念品和服飾,或舉辦支持者交流聚會。「根據這個理論,《仙樂飄飄處處聞》也是一套Cult片,觀眾甚至會在戲院內放聲高歌,建立了一套獨特的觀影文化。」
又以Jim Sharman執導的《洛奇恐怖晚會》為例,在40多年後的今天,仍不時有相關放映活動,影迷甚至設計了一套觀影習俗,Jimmy說:「因片中有個穿女性內衣的易服癖角色,所以很多觀眾會換上內衣裝束入場;另外,每當電影出現下雨場面,部分觀眾會在戲院內射水槍,沒有水槍的人則模仿電影情節,拿起報紙擋水……這些行為打破了我們以往的觀影習慣,以及對電影的既有認識。」
另外,對「品味」的質疑亦是Cult片的一大特色,Jimmy說:「Taste是一種意識形態,通常是由權威和學者來定義,但Cult片故意加入一些被認定是『垃圾』和『Bad Taste』的元素,藉此對品味作出批判,正如Peter Jackson的《Bad Taste》和John Waters的《Pink Flamingos》,便顛覆了好電影的準則。」
相對於Cult片,實驗電影是較少人接觸的另類片種,很多時沒有完整的劇情,製作人會就概念、技術、電影本質等不同範疇,進行各種實驗,希望做到破舊立新,把平凡變成不平凡。Jimmy說:「實驗電影大致上可分成英美兩派,前者較着重材料的實驗,嘗試探討菲林和器材的可能性,後者則專注於概念上的實驗。以《Castro Street》為例,導演Bruce Baillie希望捕捉一條街道的影像,但拍攝手法有別於一般紀錄片,除了設置多個機位,又於不同時間拍攝,再用疊影方法,把街道的不同角度放到同一畫面,是一種技術的實驗。又如Michael Snow的作品《Wavelength》,以一個45分鐘的長鏡頭,慢慢向一座建築物牆上的相片Zoom近,雖然畫面平靜,背後卻傳來各種聲音,引起觀眾的聯想,成功以有限的空間製造無限的想像。」
至於在六、七十年代拯救了日本電影業的「粉紅電影」,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亦相當重要。「粉紅電影栽培了一批當代知名導演,如黑澤清、周防正行等,因這類電影的製作成本低,出品人對影片沒有太多要求,只需每10分鐘有一場性愛鏡頭便可,導演有絕對的創作自由。在這種狀態下,若松孝二、足立正生等導演便嘗試以情色片傳達自己的政治思想,黑澤清和周防正行則以粉紅電影進行實驗,分別以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和小津安二郎的手法來拍攝。此外,粉紅電影加入了很多來自60年代、風格獨特的音樂,展現出一種與別不同的視野。」Jimmy補充,一般粉紅電影屬粗製濫造之作,只有數天時間製作,能在限制中帶來轉變的人着實不多,所以不用過於放大粉紅電影的影響力。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盧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