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由9級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對日本造成重創,除了文明的破壞,當地人的內心也留下了傷痕,但在一班有心人的努力下,這些經歷過災難的城市亦重新展現了活力,逐步回復昔日的色彩。早前,有院校舉辦了日本交流之旅,參加者有機會進入正在重建的災區,認識當地的重建工作和防災教育,思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日本宮城縣交流之旅」由香港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和三菱商事合辦,旨在鼓勵參加者思考自然災害發生後的復原重建工作、防災教育和企業社會責任等全球性議題,是次活動共有10位同學參加,鍾嘉寶、林卓墉、謝蕊瞳、盧子朗和劉智美均是參加者之一,一行人於今年3月前往日本宮城縣進行為期7日的交流和考察,期間透過不同類型的參觀和體驗,親身見證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對該區帶來的嚴重破壞和持續的災後重建工作。
一直有留意相關新聞的盧子朗認為,過去很多報道都只聚焦輻射問題,只有少數當地媒體關注災區的重建活動,令他無法了解當地的現況,而劉智美亦表示,她曾觀看一些關於「311地震」的紀錄片,令她對重建工程的興趣大增,她說:「雖然7年過後,當地仍處於重建階段,還有居民要住在臨時屋,但亦有部分學校、設施和工業開始重新運作,因此希望親身到當地參觀,了解重建工作的可能性。」
是次行程中,參加者參觀了多個位於宮城縣的重建項目工程,當中包括一座位於石卷市雄勝町,名叫MORIUMIUS的綜合生態體驗設施,鍾嘉寶說:「這座設施由當地一所有過百年歷史的小學校舍改建而成,在2015年成立,提供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而我們亦在該處逗留了2日1夜,期間不但參觀了一些天然的生活設施,更要上山砍柴和燒水洗澡,與大自然十分接近,令我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
除此之外,交流團亦參觀了GRA士多啤梨農場,認識當地人在災後的農業技術,林卓墉說:「雖然當地沒有輻射問題,但經歷了海嘯後,很多農地都被海水中的鹽分污染,變得不宜耕種,因此當地人結合各種創新科技,研發一種架空種植的方法,既可用其他地方的泥土種植,又可減少俯身的動作,令當地的農業逐漸回復正常,甚至能夠培植出品質相當高的水果,出口到世界各地。」
了解農業以外,同學亦到訪了宮城縣重建後唯一的釀酒廠仙台秋保釀造所,謝蕊瞳說:「創辦人毛利先生本身是一位室內設計師,當年因為工作關係而離開了宮城縣,亦因而幸免於難。災難過後,他為了為故鄉出一分力,不惜放棄發展了多年的事業,回到故鄉成立釀酒廠,嘗試以當地的農作物釀製啤酒,藉以幫助社區復甦,而他的產品更屢獲國際獎項,成功為災區注入力量。」
參觀以外,行程亦安排了與當地學生交流的機會,令同學可以了解當地人的心態和生活,盧子朗說:「我們與一位曾經歷海嘯的高中生見面,發現他不但沒有因為災難而留下陰影,過去數年更走到南非等不同地方,向當地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希望令更多人反思大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在此行的尾聲,同學更到訪了東京的池袋防災館,學習遇上地震和火災等災難時的應變技巧。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盧展程(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