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界有不少新興運動,繼早前報道的旋風球後,今次就介紹躲避盤。工具由海綿及尼龍造成,玩法則是閃避球及飛碟的混合體。攻擊選手必須在5秒內將躲避盤投擲出去,防守選手在躲避盤未落地前,要以任何方式將它接住,如漏接或被擊中即判出局。此運動容易上手,男女皆宜,不受場地限制,最重要是玩法夠安全,就算身體被擊中,也不會出現受傷情況。對學生而言,此玩意可視為啟發個人成長的「課堂」,不但獲得運動的刺激感,亦有助訓練手眼協調、團隊合作精神、專注力等。
相信大家對飛碟、閃避球這兩種玩意,應不感陌生,但如果兩者一齊玩,又會變成甚麼模樣?說的是近年本港學界新興運動—躲避盤。其英文名「Dodgebee」,由兩個英文詞語組成,分別是Dodgeball(閃避球)及Frisbee(飛碟),換言之,它是一種用軟飛碟去玩閃避球的運動。於1986年左右由日本發明,約2008年傳到台灣,最近兩年傳到香港,成立香港躲避盤總會,初時先在學界推廣。
香港躲避盤總會總教練黎廣業表示,參與球類運動時,很多小朋友都擔心身體被球擊倒而受傷,然而躲避盤採用軟身的海綿及尼龍造成,就算被擊倒,也沒甚痛楚。由於玩法安全,飛盤速度相當快,可訓練小朋友接盤的勇氣,體驗箇中的刺激感。加上其他好處,如容易上手、適合男女混合比賽、場地限制少等,暫時已推廣至200多間中、小學校。該會亦定期舉辦體驗班,歡迎公眾預約參加,毋須學費,只要繳付部分租場費用。
香港躲避盤總會主席馮英豪指出,躲避盤有很多不同玩法,最受歡迎的是躲避盤比賽。比賽場地尺寸為9米乘18米,四周要有3米闊的緩衝區,可利用拆除網及柱的排球場進行賽事,亦可於任何室內/外劃出長方形的場地進行。分為兩隊進行比賽,各隊均設有內、外場。每隊出賽選手為10人,比賽開始前各隊必須先決定內場、外場的人數。人數分配可自由決定,惟內場、外場至少要有1人以上。
比賽過程不需要爭奪飛盤,攻擊選手必須在5秒內將躲避盤投擲出去,外場攻擊成功者即可進入內場,此狀態稱為「復活」。防守選手在躲避盤未落地前,以任何方式接住躲避盤,即為有效接盤。若漏接或被擊中即判出局,出局者須立即移動到外場,其後如攻擊成功則有機會「復活」。比賽分為上、下半場,半場時間為3分半鐘。全部比賽結束後,合計上、下半場的內場選手人數,人數較多的一方為勝方。
去年12月,陳思穎在教會偶然接觸到躲避盤,慢慢發現其樂趣,亦結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躲避盤愛好者,因此愈玩愈投入。她說:「這運動很容易上手,可能學了幾分鐘,大家就可以對傳,甚至進行一些小遊戲。現時我亦參與教練工作,小朋友對新事物會感到好奇,加上躲避盤色彩繽紛、玩法安全,容易吸引到他們的眼球。我見過最細的學員為幼稚園生,小朋友亦可同家長一齊玩,是不錯的親子活動。」
另一位教練羅治山說:「約半年前,我開始接觸躲避盤。它之所以吸引我,最主要原因是箇中的刺激感,因為飛盤速度很快。透過多樣化的戰術,跟對方較量,令比賽增添不少刺激感及趣味性。這運動講求手眼協調,對小朋友體適能發展很有幫助。」黎廣業補充說:「比賽期間,你要不停地走動,亦要很集中,所以打完半場後,其實很疲倦。躲避盤玩法安全,還可訓練團隊合作、溝通、體能、專注力等,確是老少咸宜的運動。」
撰文:黎雅麗
攝影:盧展程、蔡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