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齡讀史丹福的媽媽

媽媽真偉大!懷胎十月、餵奶換片已夠辛苦,隨着子女長大,又要開始緊張升學問題。身為媽媽的你,可曾為子女的學業緊張過、勞氣過或擔憂過?幸好我們周邊有不少過來人提供經驗作借鑑,就如最近出書講教育的陳美齡(Agnes),除了教出3個入讀史丹福大學的尖子,本身也是史丹福的畢業生!究竟尖子是如何育成的?趁母親節前夕,找來Agnes分享其教仔經,希望能為你分分憂吧!

太重評核 上學變負擔

繼去年出版《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史丹福》後,今年Agnes再出新書《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希望藉此啓發教育界的持份者,改革現今香港留強汰弱的教育制度,令每個學生均可成才。Agnes指出,小朋友是社會未來的資產,如果連他們都沒有夢想,那香港將來會變成如何呢?香港人普遍以考入大學作為教育成效的指標,但其實讀不到大學絕非失敗者,小朋友有很多途徑可以發揮才能。再者,以評核為核心的教育制度會令老師、學生、家長備受壓力,當上學變了一種負擔,那便失去原本的意義。為此,她在書中提出一些關於教育制度的建議,希望學生可因應個人的興趣與潛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路,而非盲目追求考試成績或入讀名校。

加強自信 比追分重要

目前,香港的教育問題在於視野太狹窄,制度太重視考試,以近年備受關注的TSA、BCA為例,Agnes建議當局可每年隨機挑選學校應試,公布結果時不會提及學校或學生名字,不與教育局評核學校掛鈎,便可解決校方操練學生的問題,亦可得知學生的教育水平。在Agnes眼中,教導子女的重點不是追求分數,而是提高其自我肯定的能力,只要父母能給予足夠的關愛,小朋友對自我的肯定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然而,香港是個着重競爭力的社會,家長或會不自覺地拿小朋友作互相比較,這樣做對其成長並無好處,甚至可衍生自大或自卑心態。「最好不要與別人比較,家長宜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各有自己優勝之處,真要比較的話,就跟自己比,如果今日的表現比昨天有進步便可,此舉可有助加強自信,把潛力激發出來。」Agnes說。

愉快童年 影響人生觀

Agnes強調,小朋友活得開心,做每件事都會容易一點。「以我的3個兒子為例,各有不同性格,有的喜歡讀書,有的不喜歡,小時候都是玩多過讀書,但由於自小養成閱讀習慣,他們對文字很有興趣,相信這方面有助學習。大約到了中學二年級,他們知道不努力讀書便不能讀大學,由那時開始就很努力溫習,所以父母們不用擔心會遲在起跑線。我認為早期的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習興趣,令小朋友喜歡吸收知識,所以小學階段應提供多些玩樂時光,到了中學才慢慢教他們如何應付考試。快樂的童年很重要,當小朋友長大,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他們能較易克服。事實上,美好的童年回憶是父母可以送給小朋友最大的禮物,到他們長大了,我們又不在世時,憑藉這些舊片段,他們會覺得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適時放手 孩子才會大

有云:「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Agnes也不例外,曾有一段時間對二子昇平的出路十分擔憂。「昇平喜歡音樂,讀大學時修讀音樂及機械,當時我有點擔心,很難想像兩科如何可以合併,畢業後可以投身甚麼工作?但最後我決定把擔憂收起,只對他表示支持。結果昇平第一份工作是有關助聽器的研發,第二份工作是與智能眼鏡有關,兩者都是結合音樂與機械的產品,所以父母應該學懂放手,主動了解子女的想法,從旁鼓勵,因為不斷的反對,只會破壞親子關係。即使子女的發展不如理想也是他們的選擇,從中又可令他們學懂自立,不失為一件好事。若父母強迫子女按自己的規劃而行,一來子女不喜歡,反抗性愈大,二來限制了子女的創作力與天分,最慘是破壞了親子關係的融洽,那真是得不償失。」

撰文:司徒德琳 

部分攝影:方偉堅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模特兒:袁心柔(2ind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