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認識一個城市的真面目,有着各種不同途徑,法國籍獨立策展人Caroline Ha Thuc相信,當代藝術是有效渠道之一。現正舉行的「第五屆大型公共媒體藝術展」,以城市看不到的頻率為主題,將藝術創作帶入公共空間,跟觀眾進行互動,讓人產生共鳴。
一件「被消失」的電子聲頻展品《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六十秒的朋友》,讓理應受到更多關注的大型公共媒體藝術展「得償所願」,留下「懸念」;但其實爭論以外,這項由國際媒體藝術家Laurent Mignonneau與Christa Sommerer,聯同多位本地藝術家一起參與的展覽,的確掀起了一番「振動」!策展人Caroline說:「一個現代城市裏,『振動』是無處不在,它們可以被解讀為信號、雜音、資訊,而這些『振動』通常是隱藏的,卻又會影響人的行為,從而改變我們與環境的互動。這次展覽是要透過藝術呈現這些『振動』,讓大家思考它們對生活帶來的衝擊,並探索新媒體與社會的連繫。」
在強調新媒體與聲頻共振的前提下,藝術家林嵐(Jaffa)就地取材,利用回收得來的雨傘布料和循環再用的塑膠水管,在皇后像廣場築起雕塑《我在聽,心在跳,手在動》,銅管破鐵與摩天大樓形成反差,途人可以走上前聽聽「喇叭」的聲音,或玩自拍,以不同方式跟展品進行互動。Jaffa說:「這些水管是在火炭收集的,代表着基層,放在中環,顯得它們是被忽略的一群;當你細聽水管發出的微震動,可以想像到,這些被閒置的力量正在以微弱的聲音存在着。」著名藝術家Cédric Maridet設計的應用程式《嶼弦》,則收集了香港不同角落的環境聲音,有的源於訊息傳遞,有的來自開關燈泡——這些聲音是我們平日聽不到,或沒有留意,卻又緊密地連結生活,當你啟動程式,將可聽到這些獨特的城市樂章。
至於擺放在K11的互動裝置《蠅像》,由Laurent Mignonneau與Christa Sommerer設計,每當有人經過感應器,其身影便會被「蒼蠅」圍攻,這種「互動」不但表現出藝術家對人生變幻的好奇感,也反映了現今世代被科技全程監控的怪現象。順帶一提,K11現正舉行展覽《電‧藝‧感》,焦點落在最新VR虛擬裝置,由HTC與法國藝術家Valéry Grancher聯手製作,參觀者只須佩帶HTC Vive的頭戴式裝置及操控器,即可置身於3D繪畫空間,利用各種場景與筆刷畫出自己的想像世界,體驗科技給藝術創作帶來的新衝擊。
展期:即日至6月22日
地點:K11、中環9號碼頭、皇后像廣場花園等等
網址:www.mediaarts.hk
展期:即日至7月4日
網址:http://hk.k11.com/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蔡浩文
模特兒:Erica@Inf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