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動衣車刺激本土情

曾幾何時,很多家庭都有部衣車,不少婦女會從製衣廠拿一堆半成品回家,默默耕耘,但時至今日,車衣聲對大部分港人來說,幾成「絕響」……最近藝術家梁志和以紡織製衣業為主題舉行個展,與觀眾一起細味昔日的本土情懷。

畫廊背景獨特

是次展覽以「那時那處」命題,帶來14組展品,希望透過不同形式的創作,引領觀眾重遊昔日的香港。舉辦展覽的南豐六廠(畫廊),為1960年代香港紡織業支柱——南豐紗廠的保育項目之一,當日的廠房現已停機,並將改建為文藝交流平台,預計於2018年開放,而今次的展覽就在南豐六廠設於上環的Pop-up Space舉行。

鑑於畫廊的獨特背景,藝術家梁志和特別為展覽創作了兩組新作,引發大家對縫紉和紡織的思考。主打展品《弟兄》是藝術家將一部舊款「兄弟牌」衣車改裝而成。原來梁志和的父母於當年也是從事紡織業——1967年,新蒲崗大有街一家膠花廠發生暴動,他的父親正在附近的製衣廠上班,那時梁志和仍未出生,但在他眼中,這是一件值得記住的歷史事件。「對於紡織業,讓我最有印象的是小時候家中那台型號DB2755的衣車,因為那是全屋最貴重的家具!《弟兄》的創作靈感正是源於這兩件往事,後來經過多番查訪,終於讓我在大有街找到同型號衣車,成就了這件創作。」

思考縫紉本質

正常運作的衣車,一旦啟動,縫針會急速地跳動,眼前的「衣車」經過改造後,看似動也不動,但只要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縫針原來是以1分鐘1針的速度來跳動,彷彿在暗示昔日的紡織業如今已失去活力。與此同時,「衣車」上放置的,不是布料,而是一卷印有膠花影像的菲林,線軸則裝上1967年發行的香港5角硬幣,似在暗示當年暴動與「縫紉」和「膠花」之間的連繫。「本來衣車是一件生產工具,但縫針跳動時,會刺穿菲林,留下一個個針孔,很暴力……其實生產與破壞只是一線之差,又或是取決於你理解某件事物的角度。」

另一新作《無題(玫瑰)》,乃《弟兄》的延伸,分3組,每組有兩幅影像並置,其實是把印有膠花的菲林畫面放大——第1組是菲林未被刺穿的影像;第2組是菲林被縫針刺了一圈的畫面,可見一排整齊的針孔把膠花的完整性破壞了;第3組是菲林被刺穿很多圈的畫面,參差不齊的針孔彷彿在無情地摧毀膠花,但同時又沒有對影像產生違和感,反而帶出另一種美感。「這個作品像是另一個作品的結果,其實我們覺得很美的東西,在甚麼情況下會令你覺得它美?破壞又是否會令一件東西變得不完美?我很想大家思考一下。」

探索歷史懸念

同場展出的其他作品,則透過一些舊香港的日常生活細節,希望引發大家思考本土文化,以及歷史遺留下來的懸念。以裝置作品《強光就如冰雪一般》為例,梁志和在牆上展示了1則1893年的新聞,內容指香港山頂出現冰雪,剪報更指攝影師璸綸拍到當日的雪景。「我對於這段舊聞很感興趣,到底當時香港有否落雪,現已無從稽考,也找不到雪景的照片,但我找到1張璸綸的攝影作品,相中可見幾個工人在吃飯,相信是影樓員工,其中1人望向鏡頭,他當時看着的,相信就是璸綸。雖然我們不知道璸綸有否看過香港的雪景,但透過這張照片,彷彿可從他的眼睛看到他的攝影對象。作品為我們創造了幻想空間,去想像他當時看見的人和事。」另一作品《域多利》,看似1塊普通木板,但細心留意上面刻着的文字,你會發現一堆香港大廈的名稱,而且全都與金錢有關,如「百利商業大廈」、「加發商業中心」、「金必多大廈」……梁志和表示,大廈的命名也是政治的一種,反映了權力的分布,以及價值觀的投射。

Artist's Profile

Para/Site藝術空間創辦人之一,曾在2001年代表香港出席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今年先後於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及香港刺點畫廊舉行個展,並有份參與德國杜塞爾多夫北威州論壇美術館舉行的展覽「China 8」。

「那時那處」梁志和個展

展期︰ 即日至2016年1月9日

地點︰The Annex(上環德輔道中173號Nan Fung Place 2樓)

開放時間︰11:00am~7:00pm(星期一至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查詢︰2521 7417

撰文︰蔡素文

部分攝影︰林資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