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為,修道、禪修不食人間煙火,,實情並非如此。有云:「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就講述了3種不同類型的君子。
有內涵、有修養、有大志的人,可以憑着良知,在朝中做官,他們以平常心,公平、公正地處理國家大事,很多好皇帝、好將相都是儒家、佛家、道家的信徒。君子即使身處繁華鬧市、商場中,他們亦可以儒、釋、道的修為要求自己。而中國古時有儒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他們的風格。
中隱隱於市,心安理得,用智慧去從政、經商、從事專業,做自己分內的工作,遠離貪婪、愚昧、偏激、衝動、罪惡,在千奇百怪的環境不迷失自我。這樣的隱,並非隱居,而是適應,去除心中的恐懼、疑惑、貪念,不做害人害己的事,就能利人利己。小隱,遠離煩囂,作短期修行,或者沒從政、經商之心,又或已退休,找個清靜地方,頤養天年。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他有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最好的解釋—他隱居的草廬,並非人迹罕至,卻聽不到喧鬧聲,為甚麼?因為心靜,就覺得住處遠離人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