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Ray手記:電影中暗示的威力

拍懸疑片,情節中要有適當的暗示,讓觀眾有推理的時間,才會好看。像電影《消失的子彈》,有好故事,演員陣容強勁,但偏偏看起來沒有懸疑片的緊張刺激,就是因為說故事時交代得不夠清楚,沒有讓觀眾加入一起推理找真兇,失卻了看懸疑片的樂趣。於是電影畫面是豐富的,故事也夠複雜,場景很落本,製作也認真,但拍出來的電影卻淡而無味,真可惜。

像日本的推理劇,例如密室殺人事件,案發後偵探會即時列出數個嫌疑人物,讓觀眾一起推理誰是殺手。《消》片除了兩個大反派以外,其他角色的背景交代並不清楚,令觀眾無法推理。可能是我的認人能力偏低,看了一半,仍然未分清「邊個打邊個」,遑論推理誰是兇手。因此拍懸疑片,人物脈絡要清晰,才會好看。

除了劇情的交代外,情節中也要有適當的暗示,引發觀眾的推理,觀眾才會有追看下去的衝動。該電影的查案部分故弄玄虛,只賣關子,卻沒有提出暗示,觀眾根本無法推理。例如「摺被」是一個關鍵,但這並不是暗示,也不能以此來推理劇情。後來捉到兇手,原來「摺被」是把劇情合理化的一個證據而已。

主角提出的「我們三個人」想法,也是用來首尾呼應的一個證據。當中沒有暗示成分,一樣不能用來推理劇情。這電影的情節幾乎全部用來合理化結局,觀眾完全沒有推理的空間,作為懸疑片,實在令人看得很不爽。

電郵:ray@openrice.com

鍾偉民(Ray)‧飲食網站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