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父的金石意志致敬

在鍾建新的水彩畫裏,孫中山的肌膚如礫土粗獷,宋慶齡的衣飾如沙岩幽壑,他的「石質感」畫風如此凝重、逼真,初看時真以為畫是用小石頭砌出來的!10月期間鍾建新舉行名為「向國父致敬」個人作品展,焦點本來應放在畫,但卻又忍不住多番打聽他的傳奇出身——退休前為馬德鐘的同僚,畫畫天分助他屢破大案,現時,他在大埔經營藝術館,外牆塗滿彩繪,恍如其人生般精彩。

畫出事業 藝術在心

為了把握時間畫畫,鍾建新4年多前從警隊提早退役,不過他曾擔任PTU的經歷,難免成為每次訪問的重點之一。本以為他會將神探故事畫進畫中,但剛剛相反,是畫畫這項「技能」令鍾升官建功。「1990年左右我負責一宗地下賭場Case,由於四周都是閉路電視,要探路及拍下現場環境是不可能的,結果我喬裝成賭客,趁機會將整個布局畫下來,最後成功破案。」鍾回想起昔日一次坐報案室時,當時大型印圖機還未面世,他們忽然接到警務處長的要求,要做張大型地圖,鍾建新捱了一個通宵畫好,「結果第二日上頭就打電話來,問我升唔升幫辦(即督察)!」

能在本港當個全職畫家,鍾承認很艱難,相比新加坡、台灣甚或廣州等鄰近地區,港政府對藝術工作者及藝術發展,並不着力;過往在歐洲多國辦畫展和交流,令他體會藝術氣氛不是掌握在藝術館內,而是在人心之內:「西九可以建立很多殿堂,可以買很多外國作品,但不代表有殿堂就可以成為藝術之都。」

深入了解 人物思想

描畫國父孫中山,是在兩年前開始的。鍾建新表示,事前要閱讀大量書籍如《孫文傳》、《建國方略》和《三民主義》等,掌握國父在革命期間和去世前數年的精神狀態,方能構想出其神情。

鍾建新所畫的,並非純粹為了記錄國父的姿態或作偶像式的崇拜,而是表達對推動民權的認同,所以在畫孫中山之前,鍾已經很喜歡畫另一人物——李世民。「李世民可能是中國最早認知到『民權』概念的統治者,他寫過16條追求民本思想的綱要,又認為『建功及時』,想在世時多追求和平穩定,故此才四出征戰甚至攻打朝鮮,這點跟國父追求民族和諧、理想世界是一樣的。」而畫李世民之前,鍾讀過《前康書》、《資治通鑒》、《隋唐演義》和錢穆的史評等,以充實對李世民的認知。

而畫作「三民」思想的動機,源於一次旅遊經歷。在孔子故鄉曲阜,鍾建新在孔林(包括孔子在內的孔家墓園)內得到很大的「感應」,甚至在孔子的墳頭流下眼淚,決定也要藉自己的畫去感染世人,宣傳「三民」、「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

石質感畫 出神入化

是次展出的鍾氏畫作,有兩大特色:一,是以「石質感」筆觸去創作,二,是着重眼神。鍾建新透露:「我筆下的孫中山畫作跟其他畫家的不同,不作事迹紀錄、不交代歷史片段,我只將國父當時的精神重組後再表達出來。」例如創作《不屈》時,他以一幅孫中山50多歲時的照片作參考——國父神情可親,但走到生命盡頭,未能實現三民主義,到底只是硬撐出來的欣然,鍾建新就是將這種感覺釋放出來。

至於「石質感」風格,雖不是其獨家絕活,但連他也敢言「練到癲癲哋」,約在1997年時已掌握所有創造「石質感」的技巧:「油彩和塑膠彩等是一層層堆上去、屬向外的塑材,但水彩是用水蘸的形式向內發展,製造出透明層次最佳。」「石質感」相當逼真,用放大鏡來看,會見到石中有石,其穿透感令人目瞪口呆。

鍾將這種筆觸用於國父系列作品上,背後也有玄機:「石中見石,就像透過畫,到另一個宇宙,人跟畫跟宇宙相通,這是儒家講的『天人合一』。孫中山由最初提倡驅除韃虜,到後來追求五族共和,也是領略到人和人之間本無分界線,洞悉了天人合一。」

飲品添創意

鍾建新肯定是個愛吃之人,嘴裏雖說餐廳事務已放手多時,但對翡翠螺的炮製方法仍琅琅上口。「黑牛」可能大家飲得多了,何解沒有黃牛、綠牛?結果,鍾建新炮製了忌廉牛奶、薄荷特飲,創意滿Fun。

鄉村藝術館

2005年,鍾建新帶同設計意念向藝術館現址業主、即當時的村長陳漢榮推銷,要將3層高的村屋外牆,畫滿18至19世紀藝術家如米羅、畢加索等的符號。據鍾建新憶述,村長不僅贊成,還說:「若果頂唔順唔租的話,千祈唔好還原呀!」

地址:大埔龍尾村64B

網址:www.countryartmuseum.com

《向國父致敬——鍾建新2011年個人畫展》

日期:10月6日~13日 1:00pm~5:30pm

地點:九龍佐敦道23號新寶廣場4樓

撰文:李潤林 攝影:張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