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化 公園變創意舞台

公園又被稱為「市肺」,乃城市人忙裏偷閒,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的地方。其實公園的功能又豈止於此!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策劃的大型創意藝術探索計劃「藝綻公園」,邀得四間大專院校的學生把公園變成藝術創作平台,其中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幾許年華」為主題,嘗試活化沙田公園,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則以「輕講公園」為主題,說出對公園的感受,他們的作品不但引人反思,更令藝術得以走入不同年齡與階層的社群。

資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

沙田公園 ×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展現時代變遷

作為沙田區的重要地標,沙田公園被選為「藝綻公園」的展覽場地之一,並由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廿多名校友及學生負責創作,主題則為「幾許年華」,藉著裝置作品呈現公園從古到今的事蹟風貌,令遊園人士對沙田的不同光景進行緬懷,感受時代變遷。

展品分享

《春泥》

設計者:董永康、黃國沛

落葉,象徵大自然的循環系統生生不息,更觸發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同學的靈感,以落葉製作軟性雕塑。設計者指出:「把落葉以溶膠及線編織成花,令枯葉從草地上重新生長,回復生命力。落葉放於公園四周,既不會對其所在環境帶來傷害,又能跟周遭環境融合,猶如回饋自然的一份禮物。」

《泊》

設計者:陳泳生、陳瑞瑩、林東鵬、 梁靜雯、鄧紹南

設計者憑著對沙田歷史的認識,加上少許幻想,把印象中的沙田描繪在透明的塑膠片上,其中有呈現了沙田沿海郊區的一面,也有年輕一代眼中已發展的沙田。觀賞者在作品前駐足,將會發現靜止的影像正跟現今車水馬龍的環境重疊,從而感受一種古與今、動與靜的對比,體驗影像與現實之間的互動關係。

香港公園 × 香港浸會大學 視覺藝術院

藉對話引發思考

每個人在公園都曾有不同經歷,因此不同人走進公園會因為自身的投射而有不同的感受。一群來自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學生,透過各種裝置藝術,將自己希望跟公園訴說的「話兒」輕輕說出,並希望藉作品跟群眾互動接觸,引發大家思考,令藝術於不知不覺間融入社群之中。

展品分享

《動 植物》 設計者:楊沛鏗

如果大家在公園見到會行會走的植物,請不用驚慌,皆因它可能是楊沛鏗製造出來的作品《動 植物》。作品嘗試人性化地塑造植物的個性,製作出會步行的植物機械人,以此反諷人類與大自然慣常的相處之道,讓大家反思一下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東西,其實都是為了配合城市發展而衍生出來的。

《帶走一點氣息》 設計者:吳家俊、沈詠敏

環保組織經常呼籲,不要帶走大自然中的任何東西,但吳家俊、沈詠敏卻反其道而行,希望大家經過香港公園的行人徑時,帶走花槽上的盆栽,將綠化氣息帶到社區。他們於公園最多人流的行人道上,安放了500多盆小盆栽,鼓勵經過的遊人拿走,將公園內的自然氣息伸延至整個社區,帶到家人、同事及朋友們的身旁。他們更鼓勵拿走盆栽的人,拍下植物生長的照片,通過電郵傳送給他們,以示對這個行動的回應。

《擁抱》 設計者:林繁盛

對於中環上班族來說,香港公園無疑是一個重要的休憩地,讓他們紓解工作上的壓力,使心靈得到片刻休息,就像重回母親的懷抱一樣平靜。作品《擁抱》便以一張模仿人形線條的椅子,用擁抱來打破文化和種族的圍牆,讓坐下來的人感受到被擁抱的感覺,重拾兒時在母親懷中的溫暖,最重要是讓大家在忙碌生活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繼而重拾工作的動力。

《嘻皮仙人掌》 設計者:張天佑

香港公園的溫室展示了本來在香港找不到的旱區與熱帶區植物,它們之所以能呈現大家眼前,反映了富裕城市人的欲望與追求。作品《嘻皮仙人掌》便正正是對富裕城市的回應,一株塑膠仙人掌被安置在溫室仙人掌種植區,對真的仙人掌而言,這棵假的植物,看起來就像陌生的局外人,如同城市裏的嬉皮士一樣,當所有人都向某個共同方向行走時,嬉皮士卻反其道而行,就像在香港公園的溫室裏,所有仙人掌動也不動,而嬉皮仙人掌卻動起來一樣。

《大熊貓》 設計者:林兆榮、溫桂文

公園因著城市發展而出現,大量引入非本土的動植物,一方面試圖倣效大自然,將那些動物、雀鳥困在籠裏,變成人類的觀賞品,但另一方面卻又向市民灌輸環境保育的知識,令到「綠色生活」變了城市人的文化資本。作品《大熊貓》便把模仿自然這個邏輯思維,用反諷幽默手法在香港公園上演,沒有大舞台、鎂光燈、特定觀眾席,假扮的大熊貓隨處走動,與公園遊人一起體驗大熊貓的真正生活,並以此混淆視聽,與公眾討論保育的真正意義。

《渡草人》

設計者:陳雪兒、鍾雅欣、何翊雯、江嘉琪、施美婷

為了記錄公園事物因日照而留下影子的剎那,中大藝術系三年級生陳雪兒、鍾雅欣、何翊雯、江嘉琪和施美婷選擇於被公認為悠閒的三點三下午茶時間,進行實地記錄,準確地記下遊園人的影子,並按比例以草坪做出多個剪影。其中一個剪影鋪滿落葉,是源自一名老人的影子,設計者希望落葉隨著損耗而流走,寓意能返老還童,重拾青春,更希望當遊人走過一列又一列真真假假的影子時,能引發起無限的想像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