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互通可互利 優化機制非等閒

羊年港股紅盤高收是一個好開始,預期內地股市興旺帶動下,今年港股仍會生機勃勃,加上承接去年底推出的滬港通發展勢頭,除短期內將推出沽空機制之外,年內更有很大機會實現深港通,以及其他產品的互聯互通。

市場預期這條互通渠道今年將進一步優化,雖然滬港通交易額未如預期般火熱,但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形容,未來發展是一通百通,對港股的利好作用將是細水長流。

中港股市互通無疑是大勢所趨,最理想自然是創出雙贏局面,但目前情況顯然未能令人滿意,不少券商仍在擔心花錢把系統升級不知何時才能回本;亦有市場人士警告外資基金可直接投資內地股市,未來將分薄對港股的投資,而普羅投資者則因為不熟悉內地股市而卻步。究竟未來如何在市場互通的基礎上,真正做到雙贏,甚至做到一通十年旺,恐怕還要一段時間摸索。

滬港通開通至今已三個月,北上買A股的熱情一直遠比南下買港股為高,滬股通累計使用額終於突破千億元人民幣,港股通則只用了二百多億元。市場原本認為投資者最初不熟悉兩地市場差異,只要隨着時間推移,成交會逐步增加,可惜結果反而是愈來愈淡靜。

其實,滬港通被冷待不代表失敗,因為這是一項創新金融政策的試驗,不應以短期成交論成敗,而且這個新交易機制運作尚算順利,未出現重大問題,應視為一個好的開始。滬股通在中國金融市場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有着重要使命,資本市場必須與世界接軌。滬港通下月將容許沽空,雖然初期的限制不會少,但作為與國際接軌的一步,相信未來還會拓展至衍生產品,應有助提升港股競爭力。

中港股市互聯互通是長遠發展,中國股市由「封閉」走向「開通」,應是堅定不移的戰略,市場期望深港通也可以在今年盡快推出,反映香港在中國股市的創新改革過程中,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

無論是已推出的滬港通,抑或蓄勢待發的深港通,甚至是構思中的商品通及期貨通等,互通是中港市場合作的大前提。不過,任何合作都必須互利才有前途,雙方應主動探討不同的模式,如發現效果欠佳便應早作檢討,以符合市場實際需要。雖說中港互通不在乎千軍萬馬,只會是細水長流,但也要做到雙方對等流動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