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接近三年來首度降準,股市卻只得半日興奮!當然,降準早在市場意料之內,差別只是春節前或後而已。股市有「趁好消息出貨」的傳統智慧,但此次反高潮卻有質疑其成效的味道,原因是市場認為只是一個大周期的開端,有券商甚至預測將連降二十次之多,惟第一次已欠刺激作用,往後還有甚麼伎倆?
去年十一月,中國破題兒減息,A股即時狂飆,但降準對提振股市的作用卻小得多;官媒刊發文章指降準與股市未有太強相關性,一二年兩次降準後翌日一升一跌。有說法是中國從來不缺錢,融資餘額已增至一萬一千億元(人民幣‧下同),一批新股凍結資金更達二萬多億元,降準釋放資金區區幾千億元效力成疑?
每次放水,資金大部分流向股市,實體經濟得益甚小。貨幣供應無疑增加,可是貸款需求疲弱,去年十二月新增貸款不足七千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這兩、三個月期間,人行放水幾乎出盡所有招數,減息、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間接放寬存貸比、逆回購到如今降準「多管齊下」,假如一月和二月的新增貸款也無突破,人行可能黔驢技窮了,亦反映中國經濟癥結未必在貨幣供應力度,而是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以往靠貨幣寬鬆和投資基建就可迎刃而解,今日可能已不管用。
投資者感疑惑的是,人行行長周小川上月在達沃斯論壇仍稱「無意注入更多流動性」,去年上半年尚在去槓桿化的過程,惟迫於國際形勢及內地經濟環境只好跟大隊齊寬鬆。不過,降準或意圖讓人民幣貶值加入貨幣戰,但相對歐日澳元大貶,人民幣堪稱是繼美元之後的強勢貨幣,貶值有利出口卻有損國際化的路途,搞不好將兩頭不到岸。而減息又擔心人民幣貶值太快和資金流走,繼續陷於兩難局面。
投資者亦處於矛盾迷思,當經濟數據差時炒放水;相反,見人行頻出手,又驚經濟一病不起,只因經濟與股市背馳。金融股上升帶動股市,股市上升則帶動金融股盈利,但壯大的僅是泡沫,像○七年般吹彈可破。一四年銀行股平均盈利放緩至增長百分之三,大行預測今次降準可提高盈利少於百分之一,但股價早已三級跳。
當放水成為新常態,邊際效用難免遞減,就如量化寬鬆用得多也無濟於事;投資者最感無奈,一時經濟愈墮落愈炒放水的快樂,一時又面對放水已麻木的失落。